企业  人员  项目  信用
专注建筑行业二十年

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所在地区: 四川-成都-邛崃市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16日
建设快讯正文

文本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2年08月

项目名称: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0年)

项目委托单位: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项目承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

规划编制组:

组    长:  徐  玲   注册城乡规划师

编写人员:  胡  健   注册建造师

高竹军   高级地质工程师

黄  浩   地质工程师

杨贵龙   景观设计师

全  丽   平面设计师

审    查:  杨义东   地质工程师

  杨金山   注册建造师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公园位置

第二条 范围、边界、面积

第三条 规划期限

第四条 规划依据

第五条 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第二章 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 公园性质与特色

第七条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第八条 地质地貌概述

第九条 地质遗迹类型

第十条 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第四章 其它景观资源评价

第十一条 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第十二条 人文景观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十三条 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第十四条 功能区划分

第六章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

第十五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第十六条 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第十七条 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人文景地质遗迹保护

第十八条 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十九条 灾害防治

第二十条 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第二十一条 人文景观保护

第八章 科学研究

第二十二条 课题选择和依据

第二十三条 计划编制

第二十四条 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 研究经费

第九章 解说系统规划

第二十六条解说系统架构

第二十七条 地质博物馆及演示厅

第二十八条 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第二十九条 景点、景物解说牌

第三十条 公共信息标识牌

第三十一条 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第三十二条 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第十章 科学普及行动

第三十三条 中小学生科普活动

第三十四条 大中专学生教学实习活动

第三十五条 社区科普活动

第三十六条 游客专项科普活动

第十一章 旅游发展

第三十七条 旅游客源市场

第三十八条 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第三十九条 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第四十条 专题考察路线

第十二章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第四十一条 地质遗迹数据库

第四十二条 地质公园监测系统

第四十三条 地质公园网站建设

第十三章 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第四十四条 道路交通

第四十五条 水电设施

第四十六条 环境卫生

第四十七条 服务设施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

第四十八条 土地利用

第十五章 社区行动计划

第四十九条 社区行动计划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五十条 公园管理

第五十一条 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第五十二条 导游员及其培训

第五十三条 管理层培训

第五十四条 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第五十五条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第一章 总则

为了全面发挥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的经营管理公园,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本文本适用于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各地块和各类用地的保护、土地使用、建设管理工作。

本文本与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图纸(2021-2030年)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

本文本涉及指标及其它定量数据,是结合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性质和特点而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本文本经小金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可执行。

第一条 公园位置

行政区划位置:公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境内。

自然地理位置: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邛崃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

地理坐标:E102°42′22″~102°58′38″,N30°57′45″~31°16′21″。

第二条 范围、边界、面积

公园东边毗连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接小金县达维镇、南壤雅安市宝兴县硗碛乡蜂桶寨保护区、北接理县毕棚沟风景名胜区。

公园面积: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面积483平方千米。

本次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坚决贯彻《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6〕8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19年修订版),确保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完整性,确保公园的健康发展,并且充分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等相关规划以及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镇的旅游、交通等各项规划相衔接,公园确定的范围包含所有经评价确认的遗迹点以及风景景观的视线影响地带,地域完整,可操作性强,符合相关政策法规要求。

拐点坐标如下表,采用2000坐标系,经纬度坐标格式为度、分、秒,以便相关部门查阅。

表 1-1地质公园边界拐点坐标一览表

编号

拐点坐标

X

Y

经度

纬度

1

3441660.09

34592777.65

102°58′20.53″

31°05′33.77″

2

3440664.21

34593143.66

102°58′34.01″

31°05′01.33″

3

3440281.17

34593245.80

102°58′37.74″

31°04′48.87″

4

3439847.07

34592692.53

102°58′16.72″

31°04′34.93″

5

3439336.36

34592020.10

102°57′51.19″

31°04′18.54″

6

3438289.41

34591994.56

102°57′49.89″

31°03′44.56″

7

3437319.07

34591977.54

102°57′48.93″

31°03′13.06″

8

3436782.82

34591986.05

102°57′49.07″

31°02′55.65″

9

3436025.27

34591262.55

102°57′21.54″

31°02′31.26″

10

3435267.72

34591041.24

102°57′12.95″

31°02′06.73″

11

3434195.23

34590947.61

102°57′09.08″

31°01′31.93″

12

3433633.45

34590768.86

102°57′02.16″

31°01′13.74″

13

3433292.98

34590011.31

102°56′33.49″

31°01′02.90″

14

3432024.72

34589534.65

102°56′15.12″

31°00′21.85″

15

3432220.49

34589160.13

102°56′01.07″

31°00′28.31″

16

3431760.86

34588487.70

102°55′35.58″

31°00′13.57″

17

3431430.75

34587569.19

102°55′00.85″

31°00′03.10″

18

3430314.72

34587727.54

102°55′06.47″

30°59′26.83″

19

3429115.74

34587712.46

102°55′05.53″

30°58′47.90″

20

3428429.53

34587795.41

102°55′08.45″

30°58′25.60″

21

3427170.23

34587599.35

102°55′00.67″

30°57′44.77″

22

3427441.69

34586739.70

102°54′28.36″

30°57′53.81″

23

3428444.61

34586000.71

102°54′00.83″

30°58′26.57″

24

3429115.74

34585420.07

102°53′39.15″

30°58′48.51″

25

3428964.92

34584590.59

102°53′07.85″

30°58′43.83″

26

3429764.24

34582441.48

102°51′47.10″

30°59′10.33″

27

3430049.25

34580509.88

102°50′34.39″

30°59′20.06″

28

3430550.84

34579896.33

102°50′11.41″

30°59′36.50″

29

3430766.24

34579731.17

102°50′05.25″

30°59′43.53″

30

3430942.51

34579974.08

102°50′14.45″

30°59′49.19″

31

3431030.56

34580004.75

102°50′15.63″

30°59′52.05″

32

3431105.20

34579936.60

102°50′13.08″

30°59′54.49″

33

3431234.99

34580181.59

102°50′22.35″

30°59′58.64″

34

3431254.46

34579998.26

102°50′15.45″

30°59′59.32″

35

3431154.67

34579712.58

102°50′04.65″

30°59′56.15″

36

3430966.68

34579256.53

102°49′47.41″

30°59′50.15″

37

3431145.50

34579115.97

102°49′42.17″

30°59′55.99″

38

3430854.92

34578950.79

102°49′35.86″

30°59′46.60″

39

3430791.34

34578550.51

102°49′20.75″

30°59′44.63″

40

3430749.17

34578373.02

102°49′14.05″

30°59′43.30″

41

3430808.62

34578161.14

102°49′06.08″

30°59′45.29″

42

3430700.63

34577644.01

102°48′46.56″

30°59′41.90″

43

3430612.92

34577040.99

102°48′23.81″

30°59′39.20″

44

3430999.74

34576911.58

102°48′19.04″

30°59′51.79″

45

3430638.99

34576599.30

102°48′07.17″

30°59′40.15″

46

3430631.71

34576571.77

102°48′06.13″

30°59′39.92″

47

3430696.97

34576397.68

102°47′59.59″

30°59′42.08″

48

3430761.03

34576088.34

102°47′47.95″

30°59′44.23″

49

3430790.19

34576000.92

102°47′44.66″

30°59′45.20″

50

3430782.29

34575704.28

102°47′33.48″

30°59′45.01″

51

3430739.53

34575455.15

102°47′24.08″

30°59′43.68″

52

3430610.42

34575122.83

102°47′11.52″

30°59′39.56″

53

3430419.92

34574894.23

102°47′02.85″

30°59′33.43″

54

3430123.04

34574665.82

102°46′54.17″

30°59′23.84″

55

3429875.38

34574348.28

102°46′42.13″

30°59′15.87″

56

3429530.73

34573824.75

102°46′22.31″

30°59′04.80″

57

3429390.27

34573488.22

102°46′09.59″

30°59′00.32″

58

3429200.10

34573376.14

102°46′05.32″

30°58′54.17″

59

3429203.39

34573322.27

102°46′03.29″

30°58′54.29″

60

3429629.68

34572913.61

102°45′48.00″

30°59′08.22″

61

3429975.56

34572439.71

102°45′30.23″

30°59′19.55″

62

3430619.78

34572085.99

102°45′17.07″

30°59′40.55″

63

3430900.02

34571767.71

102°45′05.14″

30°59′49.72″

64

3431400.66

34571565.28

102°44′57.64″

31°00′06.02″

65

3432593.39

34570904.53

102°44′33.03″

31°00′44.89″

66

3432988.12

34570476.86

102°44′17.01″

31°00′57.79″

67

3433774.67

34570792.22

102°44′29.10″

31°01′23.26″

68

3434653.89

34570728.80

102°44′26.93″

31°01′51.82″

69

3435511.57

34571300.88

102°44′48.71″

31°02′19.55″

70

3435928.93

34571713.73

102°45′04.39″

31°02′33.01″

71

3436361.09

34571789.55

102°45′07.36″

31°02′47.02″

72

3436560.64

34571980.17

102°45′14.60″

31°02′53.46″

73

3436822.74

34571971.24

102°45′14.33″

31°03′01.97″

74

3437102.71

34572087.39

102°45′18.78″

31°03′11.03″

75

3437915.81

34571712.11

102°45′04.83″

31°03′37.52″

76

3438428.03

34571235.93

102°44′47.00″

31°03′54.25″

77

3438539.66

34571283.89

102°44′48.84″

31°03′57.86″

78

3439212.69

34571060.56

102°44′40.59″

31°04′19.76″

79

3439426.01

34571057.25

102°44′40.52″

31°04′26.69″

80

3439533.92

34571205.88

102°44′46.15″

31°04′30.16″

81

3439751.88

34571136.31

102°44′43.58″

31°04′37.25″

82

3440185.80

34571208.47

102°44′46.41″

31°04′51.33″

83

3440586.40

34571131.43

102°44′43.61″

31°05′04.35″

84

3441161.62

34571218.74

102°44′47.05″

31°05′23.01″

85

3441675.21

34570854.09

102°44′33.42″

31°05′39.76″

86

3442342.87

34570653.78

102°44′26.03″

31°06′01.48″

87

3442959.18

34570679.46

102°44′27.16″

31°06′21.49″

88

3443683.34

34570515.11

102°44′21.14″

31°06′45.03″

89

3444525.62

34570237.76

102°44′10.88″

31°07′12.44″

90

3445123.03

34569878.26

102°43′57.46″

31°07′31.91″

91

3445604.16

34570083.68

102°44′05.34″

31°07′47.49″

92

3446102.34

34570273.71

102°44′12.63″

31°08′03.62″

93

3446721.13

34570629.50

102°44′26.22″

31°08′23.64″

94

3447188.59

34570874.61

102°44′35.59″

31°08′38.76″

95

3448139.68

34570949.97

102°44′38.68″

31°09′09.62″

96

3448824.89

34570620.54

102°44′26.41″

31°09′31.94″

97

3448950.07

34570047.34

102°44′04.80″

31°09′36.13″

98

3449421.15

34569602.60

102°43′48.13″

31°09′51.52″

99

3450271.73

34569467.33

102°43′43.23″

31°10′19.17″

100

3450887.98

34569519.86

102°43′45.37″

31°10′39.16″

101

3451618.87

34568904.53

102°43′22.32″

31°11′03.02″

102

3451839.03

34568305.12

102°42′59.73″

31°11′10.30″

103

3452482.33

34567587.81

102°42′32.80″

31°11′31.33″

104

3453072.88

34567900.55

102°42′44.75″

31°11′50.44″

105

3453990.46

34568160.90

102°42′54.81″

31°12′20.18″

106

3454465.91

34568964.17

102°43′25.27″

31°12′35.45″

107

3454840.86

34569991.32

102°44′04.16″

31°12′47.40″

108

3455446.09

34570593.57

102°44′27.07″

31°13′06.92″

109

3456037.80

34570850.13

102°44′36.91″

31°13′26.07″

110

3457058.44

34571228.48

102°44′51.47″

31°13′59.13″

111

3457907.53

34571036.09

102°44′44.41″

31°14′26.74″

112

3458561.85

34571816.34

102°45′14.07″

31°14′47.81″

113

3459581.62

34572083.54

102°45′24.43″

31°15′20.86″

114

3460031.48

34572280.32

102°45′31.98″

31°15′35.42″

115

3461106.99

34572451.81

102°45′38.74″

31°16′10.30″

116

3461439.17

34573665.79

102°46′24.72″

31°16′20.81″

117

3461059.26

34574344.26

102°46′50.26″

31°16′08.32″

118

3460886.67

34575119.89

102°47′19.53″

31°16′02.54″

119

3460683.17

34575550.37

102°47′35.75″

31°15′55.83″

120

3460638.76

34576196.61

102°48′00.16″

31°15′54.24″

121

3460360.67

34576922.08

102°48′27.50″

31°15′45.04″

122

3459603.36

34577513.93

102°48′49.66″

31°15′20.31″

123

3459103.79

34577794.22

102°49′00.11″

31°15′04.02″

124

3458676.67

34578476.07

102°49′25.76″

31°14′49.99″

125

3458460.15

34578947.61

102°49′43.52″

31°14′42.85″

126

3458034.37

34578214.95

102°49′15.71″

31°14′29.20″

127

3456928.92

34577589.51

102°48′51.77″

31°13′53.46″

128

3455943.77

34577057.51

102°48′31.40″

31°13′21.61″

129

3455226.64

34577013.59

102°48′29.54″

31°12′58.33″

130

3454698.45

34577521.78

102°48′48.59″

31°12′41.06″

131

3454518.62

34578605.26

102°49′29.47″

31°12′34.97″

132

3453998.59

34579626.05

102°50′07.88″

31°12′17.83″

133

3454032.80

34580930.26

102°50′57.15″

31°12′18.62″

134

3453465.92

34581595.95

102°51′22.13″

31°12′00.05″

135

3453548.97

34582227.81

102°51′46.02″

31°12′02.59″

136

3453491.78

34583016.42

102°52′15.79″

31°12′00.53″

137

3453338.21

34583615.48

102°52′38.37″

31°11′55.39″

138

3453402.12

34584219.17

102°53′01.19″

31°11′57.31″

139

3453128.11

34584664.09

102°53′17.91″

31°11′48.30″

140

3453388.38

34585186.99

102°53′37.74″

31°11′56.61″

141

3452629.61

34585440.98

102°53′47.10″

31°11′31.91″

142

3452226.18

34585570.82

102°53′51.88″

31°11′18.78″

143

3451366.74

34585299.45

102°53′41.37″

31°10′50.95″

144

3450320.55

34586010.98

102°54′07.91″

31°10′16.79″

145

3449132.87

34586371.38

102°54′21.15″

31°09′38.14″

146

3448448.95

34586867.39

102°54′39.67″

31°09′15.80″

147

3446857.22

34587110.60

102°54′48.35″

31°08′24.06″

148

3445769.90

34587401.49

102°54′58.99″

31°07′48.68″

149

3445004.47

34586377.06

102°54′20.09″

31°07′24.11″

150

3443372.05

34586133.63

102°54′10.41″

31°06′31.17″

151

3441686.54

34587074.57

102°54′45.39″

31°05′36.20″

152

3442442.30

34588959.14

102°55′56.72″

31°06′00.23″

153

3442431.71

34590232.25

102°56′44.75″

31°05′59.53″

154

3442965.43

34591318.14

102°57′25.90″

31°06′16.56″

155

3442911.32

34592249.92

102°58′01.04″

31°06′14.54″

第三条 规划期限

公园规划期限为10年,分为2个阶段:

近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第四条 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第3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订)

◇《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

◇《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

2.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操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章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48号)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6]83号,2019年修订)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2016)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LB/T011-2011)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1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相关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年)

◇《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

◇《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0)

◇《小金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规划修编)(2008版)》

◇《阿坝州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

◇《四川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2021-2030)

◇《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

◇《小金县四姑娘山镇总体规划》(2014-2030)

◇《四姑娘山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

◇《阿坝州·四姑娘山创建国家AAAAA旅游景区实施方案》

第五条 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1.发展概况

(1)地质公园名称、资格授予时间

公园名称: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级别:国家级

批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批准时间:2005年9月

授牌时间:2009年11月20日

揭碑开园时间:2009年11月20日

(2)建设工作情况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活动开展较早,地质公园已建主碑及主碑广场,位于长坪沟景区入口。建有地质博物馆、户外博物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其中地质博物馆占地面积472平方米,在空间上大致分为地质演化、生物多样性、嘉绒风情三个展区,是一个集公园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型博物馆。

园区已设置了较为完善的标识解说系统,包括区域说明牌、景观说明牌、导览线路牌、管理说明牌、警示牌等。标识解说系统完善,地质科普内容较为缺乏,下一步需要增加地质科普类的解说内容。

公园的接待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四姑娘山镇,游客中心位于长坪沟景区入口,已按照5A景区标准,完善了其旅游功能,小车停车场、旅游观光车站、旅游大巴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集散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配套齐全。配套有21个休息点,公用厕所51座,其中环保型厕所29座,冲水卫生厕所5座,其它旱厕17座。

双桥沟:唯一一条全程通公路的沟,全长34.8千米,道路宽度7米,可乘景区观光车游览,连接到红杉林。沟口有售票大厅,在沟口和科普教育基地设置了服务中心,沟内沿途设置了17个观景平台,有人参果坪、隆珠措、漂流出入口、四姑娜措、布达拉峰观景点、红杉林等6个服务点,配套了旅游厕所、观光车停靠站、休息亭、餐饮购物点等服务设施。

长坪沟:沟口至斯古拉寺段可以通车,全长6.5千米,斯古拉寺至下下干海子全程木栈道,长6.2千米,斯古拉寺至木骡子有马道。长坪沟沟口建立了四姑娘山游人中心,斯古拉寺为检票口,沟内沿木栈道设置了头道坪、二道坪等多个观景平台和休息亭,并在虫虫脚瀑布、枯树摊、上干海子、下干海子设置了旅游点,提供旅游厕所、休息亭及简单的餐饮设施。

海子沟:海子沟口至花海子,全长14千米左右,仅长坪沟游客中心至景区大门有木栈道,其余均为马道。海子沟是登大姑娘峰、二姑娘峰的重要营地。主要以登山游客为主。沿线设有旅游厕所,仅打尖包服务站提供简单的餐饮设施,同时配套户外运动产品开发,在大峰、二峰设有登山营地。

(3)管理机构

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成立于2010年(阿编发〔2010〕35号文件),为阿坝州人民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四姑娘山管理局组织机构管理模式规划为局、站(处、中心、所)、点三级管理,管理局现有17个机构,包括办公室、财务处、组织人事处、纪检监察室、工青妇办公室、保护处、法规处、规划建设处、科研处、信息中心、营销处、游人管理处、户外活动管理中心、后勤管理中心、综合治理办等。四姑娘山管理局现有编制105人,实际工作人员100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7人,占总编制的33.64%;保护与管理、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人员31人,占总编制的28.18%;其他人员32人,占总编制的29.09%。

(4)与其他机构的关系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所辖区域早在1982年就被列为我国十大登山名山之一,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5年6被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2005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与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姑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景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等机构存在范围部分重叠的关系。

2.规划背景

中国的地质公园建设,是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的倡议,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地质遗迹的任务,由国土资源部主持于2000年开始进行的一项新工作。地质公园担负三项任务:第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第三,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由于地质公园的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公众的欢迎,地质公园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已批准建设国家级地质公园219处,其中41处(截止2020年9月)已被接纳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成员,各地还建立了一批省级地质公园,中国地质公园体系已初具规模。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众多珍贵地质遗迹得到切实保护,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空前发展,依托地质公园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振兴。

四姑娘山,于2005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以下简称公园),于2006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公园以闻名中外的大量挺拔峻峭的雪峰、系统而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典型而神奇的构造遗迹等地质遗迹资源为主体,配以古朴、神秘的嘉绒藏族文化,共同造就了四姑娘山的神奇之美。

地质公园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地质遗迹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提高了公众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带动了四姑娘山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0-2020)》已到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和发展的要求。按照《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精神和《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转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关于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林自函〔2020〕635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问题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川林自函〔2021〕421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川林自函〔2021〕821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川林发〔2022〕24号)以及《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地质公园管理评估办法〉的通知》(川林发〔2022〕26号)等文件要求,为加强四姑娘山地质公园规划管理工作,需要对已到期的规划进行修编,并按程序通过审批。为了完成本次规划的编制,编制组收集整理了大量前人的资料,并于内业工作开始之对地质公园及周边区域开展了现场考察,广泛采集实物及相关的影像材料。

《四川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0年)》,就是在钻研前人资料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组积极探索该地质公园各片区、世界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努力开发以地学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产品,树立生态旅游形象,尽可能使有限的资源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 公园性质与特色

1.公园性质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世界级价值的地质遗迹资源,以“蜀山皇后”四姑娘山主峰为代表的众多极高山山岳为标志,以丰富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晶莹璀璨的现代冰川、五色神韵的向斜山、宽阔的U谷、蜿蜒曲折的溪流、飘逸奔放的瀑布、含烟凝碧的冰蚀湖,以及苍翠茂密的森林、绿草似毯的草甸和时而出没的珍禽异兽为特色,类型多样,组合巧妙,具有极高的科学、科普和美学观赏价值,是一个集地学科研、科教科普、观光度假、寻幽探险(登山、攀岩、攀冰)、异域风情为一体,以冰川地貌为主题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2.公园特色

经过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精心雕琢,加之地处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影响,园区发育了大量挺拔峻峭的雪峰、系统而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典型而神奇的构造遗迹等地质遗迹,以及原始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神秘的嘉绒藏族文化。众多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有机组合造就了四姑娘山的神奇之美,这种美以山为主线,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和地质构造景观为支撑,并融合独特的嘉绒藏族文化,从而使得四姑娘山在川内及国内外都享有独特的地位。

第七条 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建成亚洲乃至世界著名的以冰川地貌为主体的大型综合地质公园,系统地保护和开发地质遗迹和自然景观,进一步研究民族文化和风情,将地质公园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等。

2.分项发展目标

(1)地质遗迹、自然环境保护目标

通过公园的建设发展,将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有效地保护起来,完善地质遗迹保护机制,增强当地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意识,建立完整、科学的地质遗迹保护系统;重点景观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现代冰川、冰斗、冰川悬谷、等冰川地貌遗迹得到保护,生物景观、水体景观、文物古迹与民族文化等得到相应的保护。

旅游开发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旅游开发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同意审批和管理,并监督实施。重点旅游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对于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环境生态破坏的,及时进行补偿和生态重建,保证旅游环境质量。

(2)科普科研目标

通过公园的开发与对外合作研究,公园工作人员及居民的科学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充分发挥公园的科普教育作用,使公园逐渐成为世界级的地学科普科研基地。

(3)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完善园区的开发建设工作、丰富其配套资源的文化内涵,将其开发为旅游精品,带动配套旅游景区发展,将四姑娘山建设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

根据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品位、规模、开发条件与市场前景,规划期间公园旅游发展经济目标为:预计2030年旅游人数为251.2万人次,旅游收入为35.6亿元。

3.分期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5年)

①完成公园范围勘界工作,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名录及档案,地质遗迹保护电子围栏,使地质遗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古迹景观能得到系统保护。每年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巡查工作、图斑核查工作,人类活动扰动监测工作。

②落实四姑娘山地质博物馆设计和开馆工作,更新地质公园标识系统建设、公园画册和地质科学导游图的编制;完善地质公园科学标识解说系统建设,建立地学专(兼)职导游员队伍。

③完成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园信息数据库、监控系统;专人管理,定期更新。

④完善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园交通体系建设,增加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固道路路基,改建休息亭和旅游厕所等,新建直升机停机坪。完成住宿、露营、电力、通讯及环卫设施建设,争创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⑤加强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关键地质科学问题研究,提高地质公园地质科学研究水平,公开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研究专著和科普读物。

⑥全面展开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力争在2026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成员。

(2)远期目标(2026年-2030年)

①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景点得到全面保护,各项建设顺利完成。

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完善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世界级地质公园地质旅游产品,创建地学科普研学品牌。

③地质科普与考察进一步深入,公园逐步建成为川渝地区功能最齐全、内容最丰富的,具有先进地质博物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质科普展示公园。

④有计划地全面拓展国内和世界旅游市场,在世界上形成较高的知名度。

⑤通过地质公园的建设,将四姑娘山地质公园逐步建成国内著名的地质旅游目的地,并加强与卧龙、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海螺沟冰川地质公园等周边公园联合建设和市场营销工作,共同建立旅游大环线市场,将公园打造为中国一流、世界驰名的旅游精品目的地。

⑥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支持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四姑娘山镇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加强当地居民对地质遗迹资源的认识和保护。

⑦与国内外同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成员建立姊妹公园关系,加强国际交流。

第三章 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第八条 地质地貌概述

1.地质特征

地质公园的地层属于巴颜喀拉山地层区玛多—玛尔康地层分区,出露的地层为泥盆纪—三叠纪,以及第四纪等。

园区内岩浆岩主要以侵入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前者以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次为基性和中酸性脉岩,后者以玄武岩为主,出露于大石包组地层之中。

地质公园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端北东缘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接合部位,汗牛—九里岗与龙日坝弧形断裂带之间的小金(金汤)弧形断裂带上,弧形构造带弧顶向南凸出,地质公园在弧顶内侧。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三叠系,岩浆岩极为发育,推覆构造的前锋与根带均未在区内。地质公园内古生界和中生界之间为一个重要的岩性差异层和假整合面,为韧性剪切滑脱带。

地质公园主构造线方向呈北东向展布,由上古生界及三叠系经构造挤压形成一系列轴向延伸北东向的褶皱构造,南北向构造显著,断裂构造不发育。

2.地貌特征

四姑娘山是离成都距离最近的海拔6000米以上的极高山,为邛崃山脉挽近时期地壳抬升最为剧烈的地区,构成山脉的主峰,海拔6250米,是四川第二高峰,素有“蜀山皇后”之称。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处于我国地貌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东缘,属于第二阶梯四川盆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川西山地。山势陡峭,发育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地貌,并成为公园内最为显著的地貌特点之一。区内地域的地势均为东北高、西南低。沃日河及其支流溯源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坡陡,相对高差达2000~2500米。

地貌分区位于川西高山高原区高山峡谷亚区大渡河高山峡谷地带,在四川省地貌分区图上,属岷山邛崃山构造侵蚀高山区。根据山岳海拔高度、切割深度等,将区内地貌进一步分为中切割极高山、深切割极高山和深切割高中山三个地貌区。

第九条 地质遗迹类型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景观奇,品质高。根据景观的成因、状态和功能作用,按照最新《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技术要求》的相关规范,将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划分为5大类12类19亚类,详见表3-1。

表3-1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分类一览表

分类

主要景点

大类

亚类

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

冰川刨蚀地貌

角峰

四姑娘峰、三姑娘峰、二姑娘峰、大姑娘峰、尖山子、猎人峰、阿妣山、野人峰、奶头山、雪山神殿、牛心山、老鹰岩、小四兄弟、雪域山城、宝剑峰、企鹅嘴、五色山、婆缪山

刃脊

四姑娘山-大姑娘山刃脊、猴头山-尖山子峰-大象山刃脊、大象山-玉兔峰-羊满台刃脊、玉兔峰-熊狮山-老鹰岩刃脊、双海子两侧山脊刃脊、中梁子刃脊、海子沟东侧山脊刃脊

冰斗

四姑娘峰冰斗、白海子冰斗、簸箕窝冰斗、仰天窝冰窖、中梁子冰斗

悬谷

长坪长沟冰川悬谷、绿尔葱沟冰川悬谷、高岩窝冰川悬谷、长坪小沟冰川悬谷、半节沟冰川悬谷、双海子冰川悬谷、双桥沟小沟冰川悬谷、双桥沟大沟冰川悬谷、白海子冰川悬谷

冰斗湖

白海子、黑海子、九架海、双海子、嘣咙海、石草海、月亮海、犀牛海子、羊满台海子、大海子

冰川U型谷

双桥沟冰川U型谷、木骡子冰川U型谷、海子沟冰川U型谷、正沟冰川U型谷、热水沟冰川U型谷、卧龙长沟冰川U型谷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堰塞湖

四姑娜措、隆珠措

侧碛堤

双海子侧碛堤、两河沟侧碛堤、长坪沟口侧碛堤、大草包侧碛堤、锅庄坪侧碛堤、木骡子侧碛堤、葫芦海侧碛堤、嘣咙海侧碛堤

中碛堤

长坪长沟中碛堤、正沟小沟中碛堤

终碛堤

两河沟尾终碛堤

鼓丘

大草包、卡登包、长坪长沟冰川舌形丘

冰缘

地貌

老草沟融冻石

现代

冰川

羊满台现代冰川、羊岗子现代冰川、长坪沟尾现代冰川、红杉林现代冰川、野人峰现代冰川、夏格洛冰川、灶火门现代冰川、葫芦海现代冰川、小沟现代冰川、婆缪山冰川

岩石地貌

花岗岩地貌

羊满台、玉兔峰、盘羊聚会、布达拉峰、情人石、马鞍峰

岩溶

地貌

挑水沟溶洞、龙洞、水帘洞、神仙洞

其它象形景观

石蘑菇、猴头山、石狮、长城、点将台、石人、擂鼓石、驼峰、五彩石、将军山、蟠桃山、仙桃山、熊狮山、大象山、猫鼻梁、三锅庄、鸡冠石、乌龟石

流水

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红石阵、珍珠滩、银沙滩、跳鱼滩、白沙滩、红宝石沙滩、五彩沙滩、金沙滩、白石滩、黄石滩

构造地貌

阴阳谷、五色山向斜、牛场沟断裂、向杨沟倒转向斜、杨柳桥“N”型褶皱、人参果坪背斜、日月宝镜、双桥沟口褶皱群

水体景观

河流景观

风景

河段

沃日河、海子沟老牛园子漂流河段、长坪沟木骡子漂流河段、双桥沟撵鱼坝漂流河段、双桥沟人参果坪漂流河段

瀑布景观

大沟瀑布、小沟瀑布、羊子岩瀑布、尖山子沟瀑布、白岩沟瀑布、偏桥沟瀑布、牛场沟瀑布、房新喜瀑布群、倒沟瀑布、白海子瀑布、仰天弯瀑布群、牛棚子瀑布群、半节沟瀑布、绿尔葱沟瀑布、高岩窝瀑布、长沟瀑布、水大坝瀑布、白沙滩瀑布、虫虫脚瀑布、两河瀑布群、腊寒沟瀑布、双海子瀑布、犀牛海瀑布、老鹰岩瀑布、宵箕窝瀑布、飞水瀑布群

湖沼

景观

湖泊

景观

盆景滩、母猪海、绿尔葱海、高岩窝海、羊杠子

沼泽

湿地

花海子、两河口海

泉水

景观

冷泉

景观

大牛场沟泉、喇嘛寺泉、沙坝沟泉、大海子泉、高店子泉群、干海子泉、海子沟银厂沟泉、绿尔葱沟泉、石台子泉

地质剖面

沉积岩相

长坪沟口第四纪剖面、双桥沟D-T地层剖面、旋水弯地层剖面

变质岩相

杨柳桥Ps与Pd接触关系剖面、长坪沟上干海子花岗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长沟尾脊花岗岩体与捕虏体接触关系剖面

地质构造

构造

形迹

大型

构造

金汤弧形构造、线理构造

小型

构造

牛心山断层、鹿耳冲塘断层、牛场沟断层

矿物与矿床

典型矿物产地

老草沟绿柱石、红杉林天河石、双桥沟小沟绿柱石、热水沟菊花状玄武岩(菊花石)、牛场沟硅铁矿、石台子石灰矿、绿尔葱沟绿柱石

第十条 地质遗迹对比评价

1.定性评价

(1)科研科考价值高

四姑娘山被誉为“蜀山皇后”、“东方圣地--户外天堂”,地质公园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就有85座,雪峰高耸,宽阔平缓的冰川U型谷和冰川堆积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地史久远的推覆褶皱构造等地质景观,极具科研科考价值,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2)景观类型多样、组合配套好

园区内自然景观数量丰富,类型多样。既有褶皱构造、古冰川遗迹、现代冰川、类型繁多的生物景观,还有众多的形态各异的象形山石、成因各异的湖泊景观、体态迷人的瀑布;既有适合于大众旅游的景观资源,又能满足多种类型的专项旅游需要(如登山、科考);园区内嘉绒藏族民族风情也具有神奇的魅力。

(3)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可观性极强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集雄、俏、秀、幽、俊于一身,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可观性极强。金字塔形角峰,棱角分明,身披银装,在晴日之下显得气势雄伟;三条链条状的刃脊自北而南逶迤连绵,似条条巨龙,静卧在蓝天之下,跃跃欲试;在刃脊两侧坡麓发育大量古冰斗、冰窖、冰瀑等地质地貌景观,内涵丰富;三条主冰川U型谷内,溪水长流,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季相分明,珍禽异兽隐藏其间。

(4)区位优势明显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十大旅游线路的西环线上,亦为九环黄金旅游环线的一条重要支线,可进入性良好,距成都175千米,交通极为便利。国道350巴朗山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公园的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

2.冰川比较优势分析

园内发育第四纪冰川遗迹与现代冰川,与国内外有名的冰川公园和类似的地质公园进行比较,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具有以下优势:

地质公园内的现代冰川从面积、长度、海拔高度等方面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四姑娘山地区的古冰川相结合,其组合优势就突显出来。四姑娘山的冰川活动具有多期发育特征,所产生的各种冰川遗迹地貌特征明显,所表现的从冰川形成到冰川消融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在公园内都有分布,并且保存较为完整,因此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冰川遗迹和一般单纯的现代冰川和单纯的冰川遗迹对比,具有较为明显的组合优势,是研究藏青高原东缘第四纪冰川及古气候演化的最佳地区之一。

3.定量评价

(1)评价指标

公园内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定量评价结果见表3-2。

表3-2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计算结果表

序号

景点景观

景观品质

景观

规模

自然环境与保护

综合分值

级别

级别

1

四姑娘峰

95

94

92

94.1

A

世界级

2

五色山

90

89

89

89.5

A

世界级

3

日月宝镜

89

88

88

88.5

A

世界级

4

阿妣山

89

88

87

88

A

世界级

5

双海子

83

72

72

77.5

A

国家级

6

大海子

83

72

72

77.5

B

国家级

7

白海子

83

72

72

77.5

B

国家级

8

羊满台海子

86

72

72

78.5

B

国家级

9

尖山子

78

64

70

70.6

B

国家级

10

木骡子冰川U型谷

79

80

75

78.8

B

国家级

11

红杉林现代冰川

82

70

72

76.4

B

国家级

12

羊岗子现代冰川

80

80

78

79.6

B

国家级

13

三姑娘峰

80

79

75

78.7

B

国家级

14

二姑娘峰

83

72

72

77.5

B

国家级

15

大姑娘峰

73

60

54

66.9

B

国家级

16

人参果坪背斜

60

63

54

59.7

B

省级

17

牛心山

63

53

47

51.8

C

省级

18

猎人峰

63

53

47

51.8

C

省级

19

双桥沟口褶皱群

60

50

43

54.6

C

省级

20

红杉林天河石

63

53

47

51.8

C

省级

21

牛心山

60

63

54

59.7

C

省级

22

布达拉峰

60

63

54

59.7

C

省级

23

花海子

58

62

42

56.0

C

省级

24

白海子冰川悬谷

58

62

42

56.0

省级

25

阴阳谷

50

40

46

46.2

C

省级

26

红石阵

58

62

42

56.0

C

省级

27

长坪沟口侧碛堤

60

50

43

54.6

C

省级

28

绿尔葱沟瀑布

60

63

54

59.7

C

省级

29

长坪沟口第四纪剖面

50

43

38

45.5

C

省级

30

双海子瀑布

63

53

47

51.8

C

省级

31

高岩窝冰川悬谷

48

43

40

44.9

C

省级

32

野人峰

58

62

42

56.0

C

省级

33

金沙滩

43

50

38

45.5

C

省级

34

奶头山

54

57

51

54

C

省级

35

小四兄弟

59

53

47

54.8

C

省级

36

石草海

58

62

42

56.0

C

省级

37

犀牛海子

43

50

38

45.5

C

省级

38

月亮海

50

40

46

46.2

C

省级

39

黑海子

58

62

42

56.0

C

省级

40

小沟现代冰川

63

53

47

51.8

C

省级

41

老鹰岩

48

43

40

44.9

C

省级

42

虫虫脚瀑布

58

62

42

56.0

C

省级

43

夏格洛冰川

43

50

38

45.5

C

省级

44

婆缪山冰川

50

40

46

46.2

C

省级

45

婆缪山

58

62

42

56.0

C

省级

46

乌龟石

63

53

47

51.8

C

省级

47

马鞍峰

48

43

40

44.9

C

省级

48

绿尔葱海

43

50

38

45.5

C

省级

49

雪域山城

58

62

42

56.0

C

省级

50

杨柳桥Ps与Pd接触关系剖面

63

53

47

51.8

C

省级

51

玉兔峰

43

50

38

45.5

C

省级

52

雪山神殿

58

62

42

56.0

C

省级

53

宝剑峰

58

62

42

56.0

C

省级

54

双桥沟大沟冰川悬谷

63

53

47

51.8

C

省级

55

双桥沟小沟冰川悬谷

48

43

40

44.9

C

省级

56

长沟瀑布

42

42

50

44.6

C

省级

57

白海子冰斗

60

56

45

51.5

C

省级

58

簸箕窝冰斗

63

53

47

51.8

C

省级

59

中梁子冰斗

60

56

45

51.5

C

省级

60

双海子瀑布

42

42

50

44.6

C

省级

61

高岩窝瀑布

40

43

51

45

C

省级

62

小沟绿柱石

48

43

40

44.9

C

省级

从评价表中可看出: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有极高山、冰川遗迹与现代冰川、地质构造等导向性景观资源(即世界级地质遗迹景观),具有众多的重要性地质遗迹景观及其它自然资源景观,类型多,分布广,配套性和互补性强,科学内涵高,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

第四章 其它景观资源评价 第十一条 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1.生物景观

(1)动物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内共记录到脊椎动物26目58科14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地质公园保护区内核心区,受人为干扰较少,在同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的努力下,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稳步提升,保护状况良好。

(2)植物

区内植物种类丰富,因而形成了比较多样化的亚高山和高山植被类型、孕育了比较丰富的植物种类成分。据初步统计,已发现维管束植物123科536属2343种。其中,蕨类植物20科37属96种;种子植物103科499属2247种。

四姑娘山地区现有9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其中2种是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独叶草和玉龙蕨;其余7种是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别为冬虫夏草、松茸、四川红杉、岷江柏木、红花绿绒蒿等。

2.其他自然景观

公园内还有枯树滩、两河口原始森林、高山草甸、锅庄坪、木骡子、人参果坪、撵鱼坝、沙棘林等其他生物景观,以及冰雪、云雾、日出、彩霞、皓月等气象景观。

第十二条 人文景观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两方面。四姑娘山主要人员景观资源见下表。

表4-1地质公园主要人文景观资源级别评价一览表

景点类别

序号

景点名称

景点级别

人文景观

1

嘉绒藏族文化

五级

2

嘉绒风情民俗街

四级

3

四姑娘山镇

四级

4

唐柏古道

四级

5

老牛园子

四级

6

四姑娘山传说

四级

7

斯古拉寺

四级

8

双桥村碉楼

三级

9

樟木寨

三级

10

三家寨

三级

11

四家寨

三级

12

邓家磨坊

三级

13

喇嘛寺桥

三级

第五章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第十三条 总体布局与园区、景区划分

1.总体布局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布局为“一心、三线、三区、多点”的结构。

一心:即四姑娘山公园管理综合服务中心。

三线:即由四姑娘山镇通往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的三条旅游路线。

三区:即双桥沟景区、长坪沟景区、海子沟景区。

多点:双桥沟大门服务点、长坪沟大门服务点、海子沟大门服务点、猫鼻梁服务点、双桥沟旅游服务中心、红杉林旅游服务站、木骡子旅游服务站、打尖包服务站以及若干个二级旅游站。

2.景区划分

将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划分为3个景区:双桥沟景区、长坪沟景区、海子沟景区。

(1)双桥沟景区

双桥沟景区海拔2879-5592米,面积约为224.0平方千米,以冰川雕琢的雪峰、冰川U型谷、湖泊、瀑布、五色山向斜构造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双桥沟全长34.8千米,U型谷一般宽700米以上,最大宽度达1000米,为公园内规模最大的一条冰川U型谷。

(2)长坪沟景区

长坪沟景区海拔3100-6250米,面积约为181.0平方千米,以保护四姑娘、三姑娘、二姑娘、大姑娘等极高山山岳景观、现代冰川与第四纪冰川遗迹、高山草甸、冰U型谷、第四纪冰川遗迹、原始生态系统为主。长坪沟全长29千米,景区内有古柏幽道、喇嘛寺、干海子、红石阵、枯树滩、绿尔葱海、高岩窝海、两河口海、虫虫角瀑布等景观,另外景区有登顶四姑娘山的较佳路线。

(3)海子沟景区

海子沟景区海拔3155~5386米,面积约为78.0平方千米。以高山湖泊、冰U型谷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海子沟全长19.2千米,是登大姑娘、二姑娘山的必经之地。

第十四条 功能区划分

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把地质公园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即地质遗迹景观区、自然生态区、综合服务区、居民点保留区。

地质遗迹景观区面积135.19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的27.99%;综合服务区面积1.41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0.29%;居民点保留区面积0.36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的0.04%;自然生态区,面积246.04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的51.94%。

表5-1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修编前后功能分区对比表

调整前

调整后

功能区

功能区(点)名称

功能区

功能区(点)名称

地质遗迹保护区(点)

五色山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地质遗迹保护区(点)

五色山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尖山子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尖山子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阿妣山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阿妣山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双桥沟和长坪沟二级保护区

双桥沟和长坪沟二级保护区

褶皱群三级地质遗迹保护点

褶皱群三级地质遗迹保护点

“N”型褶皱三级遗迹保护点

“N”型褶皱三级遗迹保护点

冰漂砾三级遗迹保护点

冰漂砾三级遗迹保护点

双桥沟和长坪沟二级保护区

双桥沟和长坪沟二级保护区

红石阵三级地质遗迹保护点

红石阵三级地质遗迹保护点

海子沟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海子沟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大海子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大海子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花海子三级地质遗迹保护点

花海子三级地质遗迹保护点

科普教育区

白海子科考探险区

自然生态区

自然生态区

长坪沟U型谷科考探险区

双海子科考探险区

四姑娘山登山探险区

游览区

双桥沟观光游览区

自然生态区

自然生态区

长坪沟和海子沟观光游览区

自然生态区

自然生态保护区

自然生态区

自然生态区

公园管理与游客服务区

公园管理与游客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

居民点保留区

居民点保留区

居民点保留区

居民点保留区

自然生态区

自然生态区

第六章 地质遗迹景观保护

第十五条 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1.保护区划分

参照《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6]83号,2019年修订)》文件的修编技术要求,对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按照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珍稀程度及集中分布的区域,实行分级保护,划分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保护区,以达到全面保护地质遗迹资源的目的。对其中一些位置比较特殊,如位于游览区或者人类活动频繁区域,不能进行面状保护的地质遗迹资源, 要根据其分布特点,实行点状或线状保护。

编号

保护区名称

面积(平方千米)

T1

四姑娘山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3.83

T2

五色山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6.52

I1

尖山子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4.52

I2

阿妣山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20.73

II1

双桥沟与长坪沟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82.13

II2

海子沟二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16.94

Ⅲ1

大海子三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0.52

冰漂砾、褶皱群、“N”型褶皱、红石阵、花海子地质遗迹保护点

2.拐点坐标

对调查区进行勘界,确定了特级保护区及一级保护点的边界坐标,共计85个(表6-1)。

表6-1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级、一级保护区拐点一览表

保护区名称

序号

拐点坐标

经度

纬度

X

Y

四姑娘山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1

102°54′10.41″

31°06′31.17″

3443372.05

34586133.63

2

102°54′26.72″

31°06′11.34″

3442764.83

34586570.88

3

102°54′40.27″

31°05′47.40″

3442030.51

34586936.19

4

102°54′22.20″

31°05′33.38″

3441594.67

34586460.78

5

102°53′59.06″

31°05′25.44″

3441345.08

34585849.46

6

102°53′36.33″

31°05′33.78″

3441597.05

34585244.82

7

102°53′30.02″

31°05′47.20″

3442008.92

34585074.40

8

102°53′06.47″

31°05′52.08″

3442154.44

34584448.82

9

102°53′13.10″

31°06′07.06″

3442617.02

34584620.84

10

102°53′29.11″

31°06′19.96″

3443017.84

34585042.13

11

102°53′30.74″

31°06′38.67″

3443594.57

34585080.50

12

102°53′54.09″

31°06′47.35″

3443866.67

34585697.11

13

102°54′12.88″

31°06′49.49″

3443936.70

34586194.62

五色山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14

102°48′47.15″

31°06′02.39″

3442419.26

34577573.87

15

102°49′19.24″

31°05′59.24″

3442328.50

34578424.95

16

102°49′42.69″

31°05′21.21″

3441161.91

34579055.18

17

102°50′22.15″

31°04′59.80″

3440510.22

34580106.12

18

102°50′57.11″

31°04′47.21″

3440129.56

34581035.74

19

102°50′48.10″

31°04′23.99″

3439412.72

34580802.32

20

102°50′42.57″

31°03′57.84″

3438606.03

34580661.92

21

102°50′20.75″

31°04′18.53″

3439238.84

34580078.59

22

102°49′32.25″

31°04′37.52″

3439814.23

34578788.38

23

102°49′12.13″

31°04′32.78″

3439664.30

34578256.24

24

102°49′03.06″

31°04′56.36″

3440388.78

34578010.53

25

102°48′40.03″

31°05′09.43″

3440786.76

34577396.98

26

102°48′29.65″

31°05′31.43″

3441462.41

34577117.06

27

102°48′25.03″

31°05′48.74″

3441994.51

34576990.58

尖山子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28

102°44′23.43″

31°09′32.71″

3448847.94

34570541.48

29

102°44′26.41″

31°09′31.94″

3448824.88

34570620.54

30

102°44′32.53″

31°09′19.39″

3448439.46

34570785.26

31

102°44′38.68″

31°09′09.62″

3448139.68

34570949.97

32

102°44′35.59″

31°08′38.76″

3447188.58

34570874.61

33

102°44′26.22″

31°08′23.64″

3446721.12

34570629.50

34

102°44′17.76″

31°08′14.77″

3446446.44

34570407.24

35

102°44′12.63″

31°08′03.62″

3446102.34

34570273.71

36

102°44′05.34″

31°07′47.49″

3445604.16

34570083.68

37

102°43′57.46″

31°07′31.91″

3445123.02

34569878.26

38

102°44′10.88″

31°07′12.44″

3444525.62

34570237.76

39

102°44′23.10″

31°06′47.69″

3443765.51

34570566.47

40

102°44′51.69″

31°06′58.79″

3444112.46

34571321.78

41

102°44′52.84″

31°07′20.33″

3444776.19

34571347.98

42

102°44′41.28″

31°07′42.85″

3445467.47

34571036.77

43

102°44′59.66″

31°08′09.38″

3446287.92

34571518.22

44

102°45′07.15″

31°08′25.16″

3446775.39

34571713.48

45

102°45′02.79″

31°08′42.69″

3447314.48

34571594.42

46

102°44′54.07″

31°08′55.24″

3447699.50

34571360.77

47

102°45′11.60″

31°09′06.26″

3448042.08

34571822.62

48

102°45′07.17″

31°09′15.20″

3448316.59

34571703.56

49

102°44′49.39″

31°09′26.57″

3448663.44

34571230.29

阿妣山一级地质遗迹保护区

50

102°43′36.35″

31°10′52.88″

3451308.96

34569278.14

51

102°43′22.32″

31°11′03.02″

3451618.87

34568904.53

52

102°42′59.73″

31°11′10.30″

3451839.03

34568305.12

53

102°42′32.80″

31°11′31.33″

3452482.32

34567587.81

54

102°42′51.81″

31°12′07.83″

3453609.45

34568083.90

55

102°43′16.37″

31°12′32.64″

3454377.80

34568729.22

56

102°44′04.16″

31°12′47.40″

3454840.85

34569991.32

57

102°44′27.07″

31°13′06.92″

3455446.09

34570593.57

58

102°44′44.19″

31°13′43.41″

3456572.92

34571039.31

59

102°44′44.41″

31°14′26.74″

3457907.53

34571036.09

60

102°45′12.59″

31°14′59.90″

3458934.11

34571774.67

61

102°45′31.98″

31°15′35.42″

3460031.47

34572280.32

62

102°45′38.74″

31°16′10.30″

3461106.99

34572451.81

63

102°46′24.72″

31°16′20.81″

3461439.16

34573665.79

64

102°46′50.26″

31°16′08.32″

3461059.25

34574344.26

65

102°47′35.75″

31°15′55.83″

3460683.16

34575550.37

66

102°48′27.50″

31°15′45.04″

3460360.66

34576922.08

67

102°48′51.86″

31°15′17.05″

3459503.46

34577572.99

68

102°48′39.42″

31°14′59.45″

3458958.83

34577247.63

69

102°48′23.49″

31°14′40.58″

3458374.59

34576830.46

70

102°47′59.34″

31°15′06.56″

3459170.09

34576185.49

71

102°47′04.22″

31°15′11.57″

3459313.84

34574726.02

72

102°46′48.24″

31°15′30.84″

3459904.591

34574299.11

73

102°46′24.40″

31°15′21.70″

3459618.53

34573670.12

74

102°46′19.18″

31°14′40.30″

3458342.37

34573540.89

75

102°45′43.87″

31°14′04.94″

3457246.85

34572614.13

76

102°45′23.24″

31°13′44.41″

3456610.80

34572072.57

77

102°45′28.43″

31°13′14.28″

3455683.76

34572216.30

78

102°45′09.69″

31°13′11.31″

3455588.94

34571720.90

79

102°45′05.86″

31°12′53.74″

3455047.04

34571622.99

80

102°44′49.74″

31°13′01.24″

3455275.38

34571194.97

81

102°44′45.57″

31°12′24.98″

3454157.69

34571091.94

82

102°44′17.89″

31°12′02.67″

3453465.56

34570363.85

83

102°43′45.77″

31°12′11.45″

3453730.34

34569511.65

84

102°43′25.11″

31°11′41.67″

3452809.58

34568970.84

85

102°43′48.22″

31°11′14.78″

3451985.57

34569587.99

第十六条 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1.特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对特级保护区实行严格保护,禁止除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以及少数专业登山外的一切人为活动。

2.—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

严禁采矿、采石、狩猎、挖药、放牧等活动,保障区内的原始生态环境状态。凡经允许的科学考察、科普和教学活动,均需在管理人员陪同下按指定路线及范围开展,最大限度的减少保护区的人为破坏。

3.二级保护区保护要求

不得进行任何与保护功能不相符的工程建设活动;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不得设立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大型服务设施。严禁开山采石、采矿、开荒、建墓;可以设置必要的旅游设施,以不破坏景观,不污染环境为前提,并要控制其体量与风格;区内居民点实施调控,严格控制其发展;实施绿色生态建设,但不宜搞城市园林化。

4.三级保护区(点)保护要求

要维护生态平衡,确保一、二级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可以设立适量的、与景观环境协调的地质旅游服务设施,不得安排楼堂馆所、游乐设施等大规模建筑。

5.其他地质遗迹点的保护

对于未列入地质遗迹一二三级保护区和点的地质遗迹,需要各村成立的地质遗迹保护协会进行实施监管、巡护,做好针对本地村民的宣传保护工作,力求所有原著民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地区内、地区外、相互监督。这些点主要以点状保护,地质遗迹出露点周围100米范围内禁止开山采石等活动。

6.其他区域的保护

地质公园内其他区域禁止开展破坏地貌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活动,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工业开发区。可以以科普专线的形式,串联公园内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点,方便开展科普专项旅游活动,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培训基地。

服务区内可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服务业,控制其他产业,不允许发展污染环境、破坏景观的产业。地质环境保护区遵循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条例进行保护。

第十七条 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1.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及矿物矿床的保护

设立界碑及标识牌,禁止游客近距离接触,矿物矿床可收集样品陈列于博物馆产地应隔离,严格保护,禁止偷盗开采、破坏。

2.岩石、冰川、流水及构造地貌的保护

一般情况下不让进入,鉴于旅游开发的需要,可以在安全前提下,有控制地允许进入考察、观光;可在附近安全地带安排指定线路或平台让游客观光。但在该区域内禁止采石、取土等以及其它对保护对象有损害的活动。

第七章 生态环境与人文景地质遗迹保护

第十八条 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1、地质公园环境容量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核心景区(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瞬时容量为61330人次,最大日容量为95500人次/日,旅游综合服务区瞬时容量为20740人次,最大日容量为55700人次/日。

考虑到四姑娘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游客舒适性,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核心景区的瞬时最大容量应限制在60000人次,最大日容量应限制在80000人次/日。

2、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保护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2)建立保护规章及惩罚制度,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发布。

(3)旅游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

(4)不发展工业产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5)建立公园内垃圾的无公害化、资源化处理系统。

(6)坚持开展植被保育。

(7)将环境质量信息整合到公园信息系统内,动态监测环境变化。

第十九条 灾害防治

1.地质灾害预防及治理

(1)泥石流的预防治理

预防措施:在公园内植树造林,稳定边坡,合理利用土地,修建坡地排水系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和毁林开荒,禁止在河谷、河道内堆放废土,挖取沙石。

治理措施:分为生物法和工程法两种。生物法即在公园内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内采用植树造林、种草等,以形成地表保护层,拦截降水,减少向下渗透的雨水量,保护表土层免受侵蚀。工程措施有防护、拦挡、排导等几类:①防护工程:在可能发生泥石流沟谷上游建水库、蓄水池以减少流域中的汇集水流和洪峰流量,平整坡地、修建护坡、挡土墙和各种护坝、护堤等;②拦挡工程:修建水泥坝、拦沙坝、格栅坝和停淤场等工程,将泥石流拦截在河道内的适当位置;③排导工程:修建拦洪道、渡槽、明洞或改沟等方法,将泥石流因势利导排入适当部位,使其堆积。

(2)滑坡、崩塌灾害的预防与治理

预防措施:①地质研究,主要是研究区内岩土层性质、构造特征;②雨量预报,因滑坡、崩塌都具有不同临界降雨量,因此要做好预警汇报工作;③边坡蠕动观察;④编制防治预案和分布图;⑤前兆现象的监测,如地下水的异常升降、地面冒水等。

2.地震防治

规划区按照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防,交通、供水、供电、燃气、通讯、医疗、粮食等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和建筑按8度设计抗震烈度设防。

配套扩建专用道路8公里,国道350线作为地质公园对外疏散的主要通道。

规划在大石包村、长坪沟、海子沟规划建设直升机停机坪,使得地震时能及时救助游客及灾民。

3.森林火灾防治规划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地处偏远地区,森林防火工作点多、线长、面广,火灾隐患仍然存在,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1)加强森林防火队伍的组织管理和训练工作,尽快提高兼职防火队员的业务素质,建立一支40人组成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专门进行森林防火工作,配备专业的消防设备设施。

(2)规划建设森林火灾预警智能视频监测系统,完善野外巡护监测体系,全面提高森林防火和动植物资源保护的监控能力。森林火灾预警智能视频监测系统由视频前端监控设备、信号传输与中继站、网络中心和监控指挥中心四部分组成。

(3)规划在长坪沟建设森林防火检查站1处,面积70平方米,在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等地建设二级消防站3个,设置6个消防水池,作为消防补充水源。配套相应的森林防火设施设备,包括配备森林防火宣传车2辆、消防运兵车4辆、无人机5台、高性能灭火机200台、高压消防水泵10台、无线车载台6套、消防服200套等。

(4)在已有防火警示牌的基础上,还需在交通入口处、居民集中居住处和游客集中地制作300块森林防火宣传牌,新建森林防火警示牌30块。

(5)加强火源管理,严格用火审批制度,落实防火责任制。

(6)完善地质公园与周边社区边界联防机制,形成联合巡护、联合值班、定期会议、联合执法等制度,每年与周边社区召开联防会议,签订联防协议。

4.病虫害防治规划

对于公园可能发生的病虫害,在防治措施上应尽量使用生物防治的方法,以免对公园的动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伤害。具体可采用的措施如下:

①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调查病虫害种类,对主要病虫害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对病虫害的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为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②做好病虫害的发生、发展的预测预报工作,在公园设置病虫害预测预报点,进行定期观测,及时防治。

③配备必要的防治药具,培养专、兼职防治技术人员,加强防治力量。

④保护站人员亦是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员和防治人员,随时注意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及时汇报,并会同科研人员制定防治措施,严防外来病虫害的侵入和蔓延。

⑤购置喷雾机、烟雾机及防治药剂。

第二十条 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1.珍稀植物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保护植物初步统计为65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9种,二级保护植物52种。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珍稀植物如表7-1。

表7-1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珍稀植物名录

名称

拉丁学名

保护等级

玉龙蕨

Sorolepidium glaciale Christ

水龙骨目

鳞毛蕨科

独叶草

Kingdonia uniflora Balf.f. et W. W. Sm

毛茛目

星叶草科

紫点杓兰

Cypripedium guttatum Sw

天门冬目

兰科

西藏杓兰

Cypripedium tibeticum King ex Rolfe

天门冬目

兰科

毛杓兰

Cypripedium franchetii E. H. Wilson

天门冬目

兰科

波密杓兰

Cypripedium ludlowii P. J. Cribb

天门冬目

兰科

黄花杓兰

Cypripedium flavum P. F. Hunt & Summerh

天门冬目

兰科

褐花杓兰

Cypripedium smithii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大花杓兰

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

天门冬目

兰科

四川红杉

Larix mastersiana Rehd. et Wils

松杉目

松科

油麦吊云杉

Picea brachytyla (Franch.) Pritz. var. complanata (Mast.) Cheng ex Rehd

松杉目

松科

红花绿绒蒿

Meconopsis punicea Maxim

罂粟目

罂粟科

冬虫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

肉座菌目

麦角菌科

桃儿七

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 (Royle) Ying

毛茛目

小檗科

四川牡丹

Paeonia szechuanica

毛茛目

毛茛科

星叶草

Circaeaster agrestisMaxim

毛茛目

毛茛科

一花无柱兰

Amitostigma monanthum (Finet)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黄花无柱兰

Amitostigma simplex T. Tang

天门冬目

兰科

银兰

Cephalanthera erecta (Thunb. ex A. Murray) Blume

天门冬目

兰科

长叶头蕊兰

Cephalanthera longifolia (L.) Fritsch

天门冬目

兰科

凹舌兰

Coeloglossum viride (L.) Hartm

天门冬目

兰科

凹舌掌裂兰

Dactylorhiza viridis (L.) R. M. Bateman, Pridgron & M. W. Chase

天门冬目

兰科

火烧兰

Epipactis helleborine (L. ) Crantz

天门冬目

兰科

大叶火烧兰

Epipactis mairei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三棱虾脊兰

Calanthe tricarinata Lindl

天门冬目

兰科

流苏虾脊兰

Calanthe alpina Hook. f. ex Lindl

天门冬目

兰科

蜻蜓舌唇兰

Platanthera souliei Kraenzl

天门冬目

兰科

东亚舌唇兰

Platanthera ussuriensis (Regel et Maack) Maxim

天门冬目

兰科

二叶舌唇兰

Platanthera chlorantha Cust. ex Rchb

天门冬目

兰科

小斑叶兰

Goodyera repens (L.) R. Br

天门冬目

兰科

川滇斑叶兰

Goodyera yunnanensis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广布小红门兰

Ponerorchis chusua (D. Don) Soó

天门冬目

兰科

华西小红门兰

Ponerorchis limprichtii (Schltr.) Soó

天门冬目

兰科

二叶盔花兰

Galearis spathulata (Lindley) P. F. Hunt

天门冬目

兰科

斑唇盔花兰

Galearis wardii (W. W. Sm.) P. F. Hunt

天门冬目

兰科

粉叶玉凤花

Habenaria glaucifolia Bur. et Franch

天门冬目

兰科

滇蜀玉凤花

Habenaria balfouriana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西藏玉凤花

Habenaria tibetica Schltr. ex Limpricht

天门冬目

兰科

川滇玉凤花

Habenaria yüana T. Tang et F. T. Wang

天门冬目

兰科

厚瓣玉凤花

Habenaria delavayi Finet

天门冬目

兰科

落地金钱

Habenaria aitchisonii Rchb. F

天门冬目

兰科

川西兜被兰

Neottianthe compacta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二叶兜被兰

Neottianthe cucullata (L.)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手参

Gymnadenia conopsea (L.) R. Br

天门冬目

兰科

西南手参

Gymnadenia orchidis Lindl

天门冬目

兰科

尖唇鸟巢兰

Neottia acuminata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角盘兰

Herminium monorchis (L.) R. Br

天门冬目

兰科

叉唇角盘兰

Herminium lanceum (Thunb.) Vuijk

天门冬目

兰科

宽唇角盘兰

Herminium josephi Rchb. F

天门冬目

兰科

无距角盘兰

Herminium ecalcaratum (Finet)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宽萼角盘兰

Herminium souliei Schltr

天门冬目

兰科

绶草

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

天门冬目

兰科

亚太绶草

Spiranthes australis Lindl

天门冬目

兰科

缘毛鸟足兰

Satyrium nepalense var. ciliatum (Lindl.) Hook. f

天门冬目

兰科

山兰

Oreorchis patens (Lindl.)Lindl

天门冬目

兰科

短梗山兰

Oreorchis erythrochrysea Hand.-Mazz

天门冬目

兰科

珊瑚兰

Corallorhiza trifida Chat

天门冬目

兰科

沼兰

Malaxis monophyllos (L.) Sw

天门冬目

兰科

羊耳蒜

Liparis campylostalix H. G. Reichenbach

天门冬目

兰科

一掌参

Peristylus forceps Finet

天门冬目

兰科

凸孔阔蕊兰

Peristylus coeloceras Finet

天门冬目

兰科

2.珍稀动物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所处区域是我国横断山陆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行动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保护动物初步统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4种。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珍稀动物如表7-2。

表7-2四姑娘山国家地质珍稀动物名录

名称

保护级别

食肉目

猫科

雪豹(Uncia uncia)

猫科

金猫(Felis temmincki

猫科

花豹(Panthera pardus

大熊猫科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熊科

棕熊(Ursus arctos

熊科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

小熊猫科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

犬科

豺(Cuon alpinus

鼬科

石貂(Martes foina

鼬科

香鼬(Mustela altaica

鼬科

欧亚水獭(Lutra lutra

灵长目

猴科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猴科

猕猴(Macaca mulatta

偶蹄目

鹿科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鹿科

水鹿(Cervus unicolor

鹿科

马鹿(Cervus elaphus

鹿科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鹿科

马麝(Moschus sifanicus

牛科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

牛科

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oral

牛科

岩羊(Pseudois nayaur

牛科

中华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隼形目

鹰科

金雕(Aquila chrysaetos

鹰科

胡兀鹫(Cypaetus barbatus

鹰科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

鹰科

秃鹫(Cinereous Vulture

鹰科

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

鹰科

雀鹰(Accipiter nisus

鹰科

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

鹰科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

鹰科

燕隼(Falco subbuteo

鹰科

游隼(Falco peregrinus

鹰科

红隼(Falco tinnunculus

鹰科

猎隼(Falco cherrug

鹰科

草原鹞(Circus macrourus

鹰科

白尾鹞(Circus cyaneus

鹰科

普通鵟(Buteo buteo

鹰科

大鵟(Buteo hemilasius

鹰科

喜玛拉雅鵟(Buteo refectus

鹰科

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

鹰科

凤头蜂鹰 (Pernis ptilorhynchus

鹰科

黑鸢(Milvus migrans

鹤形目

鹤科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鸮形目

鸱鸮科

雕鸮(Bubo bubo

鸱鸮科

灰林鸮(Strix aluco

鸱鸮科

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

鹳形目

黑鹳(Ciconia nigra

鸡形目

雉科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

雉科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

雉科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

雉科

血雉(Inthaginis cruentus

雉科

雪鹑(Lerwa lerwa

雉科

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

雉科

白马鸡(Crossoptilors crossoptilon

雉科

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

雉科

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

松鸡科

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

3.保护措施

规划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设立保护站,各站分片巡护,形成保护网络体系,并兼顾对旅游活动监督管理工作。规划确定6个保护站:人参果坪保护站、牛棚子保护站、喇嘛寺保护站、木骡子保护站、老牛园子保护站和打尖包保护站,进一步完善保护站巡护、管理、救援、救灾设施。

(1)生态系统保护

严格禁止盗砍盗伐破坏行为,杜绝冬虫夏草等资源的采集;设置封山标志,公告禁令,禁猎禁采,村规民约标牌;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配备必要的防治设备;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辅助植被更新等途径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

(2)野生动物保护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保护重点包括珍稀濒危的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以就地保护为主,以栖息地保护和种群保护为关键。

严格禁止狩猎、诱捕、毒杀野生动物和出现其它有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创造和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栖息环境。

修建野生动物救护站:依托双桥沟保护管理站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并配套必要的救护设备,用于救助、饲养和繁育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红外监测系统:通过红外线相机对大型野生动物长期定位随机监测,了解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和相对丰度。

(3)野生植物保护

重点保护区内珍贵、稀有、濒危、特有和具保护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坚持“就地保存为主,异地保存为辅”的原则,禁止在地质公园内采集植物营养体。

(4)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开展外来物种清查,对已构成危害的外来物种制定清理实施方案,制定外来物种准入等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外来物种监测方案,开展有害物种治理,有效保护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

(5)退化生态系统和地质灾害生态修复

对隆珠措、四姑娜措、枯树滩、上干海子和白沙滩等湿地进行清淤和生态修复;对双桥沟检查站后山崩塌点、二河沟滑坡点、雪山老屋泥石流点、雪崩口泥石流点、烂木杆泥石流点等处地质灾害进行生态修复治理。

第二十一条 人文景观保护

1.重要人文景观名录

公园内重要的人文景观均设立了相应的保护点,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现有的人文景观点,公园对其周围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地保证人文景观的原汁原味,并通过步游栈道、生态观景台等相应措施,对人文景观进行保护。

表7-3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人文景观分类表

特色村镇

四姑娘山镇、樟木寨、三家寨等

建筑景观

杨柳桥、头道桥、二道桥、双桥沟漂流码头、双桥村碉楼、斯古拉寺、双桥寺、牛棚子白塔林、朝山坪白塔、双桥沟栈道、长坪沟栈道、海子沟栈道等

地方风俗

婚丧嫁娶、赠送哈达、成人仪式等

民间演艺

锅庄舞、马术表演等

体育竞技

藏式拔河比赛、锅庄比赛、赛马、摔跤等

宗教活动

挂经幡、撒龙达、诵经等

特色服饰

嘉绒藏族服饰

手工技艺

藏式头帕、腰带、藏族服饰、手工绣花鞋垫、挎包、背包、手工制作藏式饰品、藏传佛教宗教文化用品(转经筒、藏文、经文等)、羊头装饰品、藏式日用品(牛角梳、藏刀、酥油茶具)、藏戏面具等

民俗节庆

朝山会、藏历年、林卡节、雪顿节、望果节、燃灯节、驱鬼节、仙女节等

现代节庆

登山节、攀冰节、超级越野跑、夏令营等

2.保护措施

(1)建立激励机制,传承四姑娘山嘉绒藏族民族传统服饰,以政府名义研究建立传承传统服饰的激励机制,开展服饰文化活动。

(2)加强对四姑娘山朝山会的保护和宣传,政府要大力支持和帮助搞好其民族和宗教节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要给他们提供展示民族文化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当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提倡和鼓励当地居民保持并发扬他们自身的民族文化,使之延续下去。

(3)建立四姑娘山文化遗产传习所,作为遗产名录项目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后继传人、进行宣传教育、制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要设立专门的民族文化展示说明区,对嘉绒藏族文化进行系统、详细的说明,让游客了解嘉绒藏族文化,让当地居民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唤醒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第八章 科学研究

第二十二条 课题选择和依据

1.选题依据

课题选择需要紧密围绕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中的重要问题,包括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保护及相关科普知识。紧密围绕地质公园内的资源本身、合理保护、科学解说,打造有科学含量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效益、保障游客安全以及公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设立科研课题。

2.课题选择

(1)四姑娘山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研究和第四系地貌的成因及类型

(2)四姑娘山世界遗产旅游研究

(3)古地理和古地震研究

(4)双碳战略与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的研究

(5)地质公园科学解说研究

(6)地质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7)地质公园危机管理应对的研究

(8)地质公园旅游产品打造和实施问题研究

(9)智慧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10)地质公园数字化旅游的研究

第二十三条 计划编制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已经开始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四姑娘山有着丰富的地质、生物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摸清家底是首先需要开展的工作,因此在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内开展地质类、文旅融合发展类和景观保护类相关的三项课题可为公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8-1地质公园科学研究课题规划表

序号

课题名称

需要人员

经费(万元)

1

双碳战略与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的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2

乡村振兴与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开发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3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智慧公园研究

大数据、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4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5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数字化旅游的研究

大数据、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6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质公园规划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7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内现代冰川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国内外冰川地貌的对比分析

地质、地理学专业2-3人

10.00-12.00

8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数字化旅游的研究

大数据、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9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质公园规划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10

四姑娘山地区古地理环境研究

地质、地理学专业2-3人

10.00-12.00

11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美学特征及对比研究

地理学专业2-3人

10.00-12.00

12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实践的评估

地质、地理学、规划学专业2-3人

10.00

13

四姑娘山地区印支末-燕山早期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就位机制分析

地质、地理学专业2-3人

10.00-12.00

14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巴颜喀拉山地层的研究和对比分析

地质、地理学专业2-3人

10.00-12.00

15

四姑娘山地区晚新生代隆升的研究

地质、地理学专业2-3人

10.00-12.00

16

四姑娘山地质遗迹景观信息数据库建设的研究

地质、地理学2-3人

10.00

17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科普阵地及其布局的研究

地质、地理学2-3人

10.00

18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冰川时空变化动态研究

地质、地理学专业2-3人

10.00-12.00

19

四姑娘山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及其气候驱动机制研究

地质、地理学专业2-3人

10.00-12.00

20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安全隐患及其治理意见

地理学专业1-2人

10.00

21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主题定位与形象定位的研究

旅游学、经济学专业2人

10.00

22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游客容量的分析研究

规划学专业1-2人

10.00

23

四姑娘山山地户外旅游服务标准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研究

规划学、经济学专业2-3人

10.00

24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营销策略的研究

经济学专业2-3人

10.00

25

轨道交通建设对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开发的影响研究

规划学、经济学专业2人

10.00

26

四姑娘山在体育旅游发展中采用新模式的研究

旅游学、经济学专业2人

10.00

第二十四条 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根据近期(2021-2025年)科研选题计划,实施招标。

表8-2 近期科学研究课题计划表

序号

课题名称

需要

人员

经费

(万元)

1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综合地质调查研究

规划学、经济学专业2人

18.00-20.00

2

四姑娘山地区古地震研究

地质专业3-4人

18.00-20.00

3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历史文化调查研究

历史学专业3-4人

18.00-20.00

4

双碳战略与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可持续旅游的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5

乡村振兴与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开发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6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智慧公园研究

大数据、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7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8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数字化旅游的研究

大数据、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9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质公园规划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旅游学专业3-4人

18.00-20.00

第二十五条 研究经费

为了提高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水平,吸引和鼓励科学工作者来这里进行科学研究,规划成立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基金。每年从地质公园各项营收收入中抽出2%以上的资金作为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科学研究。相关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申报国家、省级自然基金项目,争取获得相应经费支持课题研究。

同时积极吸收社会各界的捐赠,并负责对政府、企业等各项资金进行管理和合理使用。针对高级别的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研究规划,对内部或外部的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申报的科研课题,给予经费资助或部分资助,对优秀论文予以奖励等。

第九章 解说系统规划

第二十六条 解说系统架构

科学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的主要特色,主要内容包括户外解说设施(地质博物馆、公园主副碑、解说碑、牌、栏、交通指引牌、安全警示牌、界碑等);解说员的配备;解说出版物(公园科学导游图、地质公园丛书、地质公园解说词、科普音像出版物等)。

解说系统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的原则

突出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题,体现科学趣味。对园区内有意义的地质遗迹作出科学解释。生态地质旅游是具有较高的知识信息含量的旅游类型。公园包含着大量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建筑、民族文化等科学知识体系,而解说系统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旅游者观赏和理解眼前的景观,直接感受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丰富的科学文化,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2)解说物与环境协调原则

科学解说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原则应充分考虑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AAAAA级旅游景区几者之间的协调,与已有的四姑娘山景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关内容衔接,并适应旅游地整体建设的需要。

(3)科学布局与清晰明了的原则

解说布局上,既要重视户外解说,又要建立博物馆室内展示,体现四姑娘山地质的特色,以现代技术方法,再现冰川地貌景观形成过程,解析各种自然景观形成的科学道理。解说对象定位于社会大众,解说图文表达应通俗易懂,既要符合地球科学的科学性,又要具有趣味性,使游览时具有可读性、可看性、互动性。

(4)文化融入与环境协调的原则

解说物的色彩、造型设计充分考虑本土文化植入,提取藏族文化的元素加以融入,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色彩确定基调,各功能解说物背景颜色要尽量统一,并通过主题色和背景色的变化搭配,突出其功能,同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七条 地质博物馆及演示厅

公园已经在2009年11月20日揭碑开园,地质博物馆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在本规划期限内进行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内部的科学科普设施与展陈内容进行改建与升级。

规模:占地面积472平方米

建筑风格:博物馆外形与当地碉楼等民居建筑融为一体,并与长坪沟沟口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也要起到一定的点缀功效。

场景设计:

出入口:出入口完全挑空,让人第一眼拥有宽阔且透彻的视野,但又由于入口碑的隔档,造成后面的内容有若隐若现的神秘感。同时这里左侧设置一台触控设备,内容以博物馆内容的科普问答为主,同时兼具博物馆的快速阅览与查询帮助功能。

序厅:抓住四姑娘山岩层层叠、冷峻的特点,用冰川破裂的效果塑造序厅中的序言墙。

第二展厅(右):主要包含四姑娘山地质历史的内容展陈。该厅中还包含一个独立的布展装置,主要针对本地的岩石矿物进行展示,岩石矿物的布展装置在内容连贯性上相对独立。

第三展厅:主要包含四姑娘山地质地貌景观的内容展陈。

第二展厅(左):主要包含四姑娘山地学殿堂的内容展陈,其中地学研学(绘制四姑娘山研学优选线路)为主要展示内容,攀登与岩石展示作为备选方案。该处也为四姑娘山的守护誓言内容展陈,这一部分也是本馆的结语展示部分,若游览者只游览序厅或第二展厅,到这里结束游览也可在内容上无缝衔接结语内容。

VR装置(五色山在哪里):设置2台VR设备(可远期配备),VR的内容以构建虚拟五色山局域场景为主,让游览者获得身临五色山前的震撼体验,同时可随着后期VR内容的迭代更替设置更多的互动内容。

第二十八条 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公园已经2009年11月20日,揭碑开园,主碑的有关情况介绍:主碑位于游客中心广场上,碑以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为冰川作用的产物为主题,选用双桥沟老草沟沟口的一巨大冰漂砾为碑体,碑文刻于花岗岩碑体正面。

规划在长坪沟沟口,博物馆西侧广场,新建地质公园主碑,这儿是大多数游客的驻留较长的地点。另外,设置综合说明牌,景点说明牌等配套设施。

总体理念:表达由冰川雕塑作用形成的四姑娘山核心地质遗迹景观,以表现四姑娘山四峰为主题。主碑高10.5米,底宽6米。造型为紧靠在一起的4座山峰,柱顶为尖形,寓意四姑娘山地质公园高山角峰的独特特色。整个碑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不可侵犯。碑身以石材为材质。碑的正面刻写碑文,国家地质公园标徽置于碑顶处。碑文用较为柔美的字体以缓和整个碑坚硬的感觉。

主碑碑记: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属小金县所辖,面积483平方千米。

公园内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有85座,它们鳞次栉比、雄奇壮美。由于冰川的刨蚀与掘蚀作用,将山体塑造成金字塔形的角峰。其中以四姑娘山为代表,四座山峰均呈完美的金字塔形和锥形,终年为冰雪覆盖,发育现代冰川。四姑娘峰最高,海拔为6250米,是邛崃山脉的最高峰,横断山第三高峰,素有“蜀山皇后”之称。三姑娘峰、二姑娘峰、大姑娘峰海拔高度依次为5355米、5276米、5025米。四姑娘山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十大登山名山之一,向世界开放。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是研究冰川地貌与极高山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是天然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地球科学实验室。

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目的是保护公园内的极高山地貌景观和第四纪冰川遗迹景观。

第二十九条 景点、景物解说牌

由于四姑娘山地区旅游活动开始比较早,并开始国家AAAAA景区的创建,各个景区都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导视标识系统,各种景点解说牌设立相对完善,本次规划主要是查漏补缺,根据世界地质公园的要求增加30-50处地质遗迹景观解说牌,并增补一下解说牌上的地质科普知识。

景点解说牌的解说内容要有自然科学性,内容准确无误,并可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向游客进行介绍,简单便捷,同时增加的游客互动及参与性;标识牌建议选择不锈钢和铝板为主要材料,融入嘉绒藏族文化元素,并确保图形规范,信息完整;建议使用中文、英文、日文、藏文等至少四种语言,在地质遗迹点解说内容增加地质科普知识。

表9-1景区景点解说牌统计表

景区

序号

名称

数量

分布位置

双桥沟景区

1

方向指示牌(大)

20

人参果坪5个、红杉林3个、白沙滩1个、四姑娜措3个漂流4个、隆珠措3个、服务中心1个

2

景区导览图(大)

1

双桥沟景区入口

3

景点介绍牌(石头)

5

红杉林1个、野人峰1个、四姑娜措1个、隆珠措1个、五色山1个

4

景点介绍牌(木头)

5

红杉林2个、四姑娜措3个

5

红杉林景点名

1

——

6

地质遗迹景点介绍牌

30-50

尖山子、猎人峰、五色山、布达拉峰等地质遗迹点

长坪沟景区

7

景区导览图(大)

1

长坪沟旅游服务点

8

景点介绍牌(木头)

20

木骡子冰U型谷、长坪沟剖面、四姑娘峰、老鹰岩等地质遗迹点

9

方向指示牌(大)

8

斯姑拉寺、虫虫脚瀑布、下干海子、木骡子营地、枯树滩等服务点

海子沟景区

10

景区导览图(大)

1

海子沟大门入口

11

景点介绍牌(木头)

15

花海子、大海子等地质遗迹点

12

方向指示牌(大)

4

打尖包、锅庄坪等服务点

第三十条 公共信息标识牌

公共信息标识牌,利于公园的管理,方便游客游览,并进行提示等。目前地质公园内有460块标志牌。规划分别在长坪沟大门、双桥沟大门和海子沟大门设置导游全景图,包括各主要景点、游客中心、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公用电话、停车场等,并明示咨询、投诉、救援电话,导游全景图要包括当前位置;按标准和规范要求内容重新设计景区导览图、标识牌、景点解说牌、温馨提示牌和安全警示牌等,导览图、标识牌放置在景区游线的交叉(十字、丁字)路口,导览图有当前位置;标识牌要标明距离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标识牌都应设计制作精美:材质的档次、生态性要与公园相协调;外形统一,形成特色;图案直观明了;无脱落、无毛刺、无腐蚀;文字和图形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应有中英文对照,不得有错别字;不得文图不符。

四姑娘山景区正在申报国家AAAAA级景区,根据其景区提升规划,将对各个景区标识牌进行重新设计与升级改造。

第三十一条 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图书音像出版物即地质公园宣传材料,应包括公园科学导游图、折页简介资料、科普图书、资料等,还包括宣传光盘及电子读物。出版物应丰富多样,至少含有两种解说语言,其内容和形式应不断更新,以满足各文化层次的中外游客的需要。因此它的制作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目的,因此给散客、媒体、旅行社、政府机构的宣传材料是不同的。旅游宣传品一般要求词语精炼、图文并茂、易于携带、随手可查、可留为纪念等。

1.宣传性折页(导游图)

内容包括公园简介与公园主要特色、标志性景观、景区导游图、公园主题与形象,以及旅游基本信息。设计上以图为主,少量文字,中英文对照。其作用而言,是为了标示景区内各景点及其他相应设施的位置,以引导游客在地质公园内游玩和消费。另外,导游图还具有一定的营销宣传功能。导游图向游客展示了景区的多种信息,包括景点(游乐项目)简介、位置、路线,又以及其他建筑、设施的位置等。其设计过程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景区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艺术的眼光进行版式规划。

2.书籍

出版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丛书:

(1)编写发行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音像解说片(中英文对照)。

(2)编写发行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科考指南(中英文对照)。

(3)编写发行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画册(中英文对照)。

(4)编写发行四姑娘山地质遗迹景观科普导游词(中英文对照)。

(5)编写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折页(中英文对照)。

(6)编写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科普小册子(中英文对照)。

(7)编写发行四姑娘山博物馆之谜(中英文对照)。

(8)编写发行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相关专著。

表 9-2图书音像出版物一览表

图书音像出版物

对象

内容形式

发行数量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手册

游客

根据现有的导游手册进行部分修改,增加旅游项 目、活动日程和旅行时间的详细介绍、可供选择的旅游线路安排、四姑娘山的特色餐饮等,制作上再提高纸张和质量,使其更加精美

2万册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科考指南

专家及探险人员

主要是有公园内详细的地质资源点的介绍和点位,并且有详细的路线介绍

1万册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画册

游客、旅游、经销商、政府官员

16开精装与简装两种,内容以图片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图片主要突出重点资源,从旅游角度选取照片,反映四姑娘山四季的人文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形式朴实,减少过多的后期制作的艺术处理,图片中还要有一张四姑娘山旅游线路图与交通区位图

2万册

四姑娘山地质遗迹景观科普导游词

游客

介绍公园内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文图并茂,有景观分布位置示意图

2万册

四姑娘山博物馆之谜

游客

把地质博物馆内陈列的科学内容,编制成册,可以作为游客自助游的指南,也可以作为旅游书籍 出售

2万册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科学导游图

游客

把公园主要景观,游览线路、游览工具、附属设施位置、救助方式和电话等内容编制在导游图上,印刷出版,作为游客游览公园时的工具

3万张

四姑娘山地国家质公园科普折页及小册子

游客

16开至32开之间标准规格大小的折页,选取四姑娘山最具特色的风景图片,并附一张区域内旅游环线图和交通区位图,此材料便于在国内外旅游促销会上发放

3万张

第三十二条 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1)公园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公园设施的检查与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公园内的设施,对损坏设施进行及时维修,老旧不堪设施,应及时退旧换新。确保解说系统的标示标牌完整性和正确引导性。

(2)材质上尽量采用仿石、仿木,耐腐蚀材料。标识标牌也是有使用周期和寿命的,不同材质都需要根据其特点维护:木质的防腐蚀,石头的需要防止破裂,以及铝合金科室牌需要擦拭打蜡等。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众爱护公物意识。

(4)及时更新、展示新的研究成果。

第十章 科学普及行动

第三十三条 中小学生科普活动

四姑娘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拥有地质博物馆、教育科普基地、户外博物馆等众多科普教育设施,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四川省首个现代山岳冰川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为科普活动开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1)编撰中小学地球科学科普教材

联系教育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中小学地球科学科普教材,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小学生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材,主要内容按年龄层分别以动画形象、简单文字描述以及浅显地质知识为主。

在地质公园网站开设专门针对中小学生及儿童的动画版本网页,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

(2)建立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

与当地各中小学合作,完成共建“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建立科普阅览室、编写墙报等形式开展“地学科普进课堂”活动,让地学知识走进中小学生课堂,让孩子们从科学角度认识自己的家乡,接触地学知识。

活动地点:各中小学课堂

时间:每个班每个学期至少两节课。

内容:涵盖地理、地质公园、地球知识、自然、民俗文化等。

(3)申报建设全国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启动研学旅游基地建设,设计“游”“学”交融并举的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安排内容丰富的参观、学习探究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产品设计可以与学校教学课程联系起来,形成更有利于探究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课程体系,启动申报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4)环境友好教育活动

借助春秋游、夏令营、冬令营开展环境友好教育活动和地学知识、自然教育知识讲座。结合每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5月22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爱鸟周(4~5月的某一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防震减灾日等,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地点:各景点。

时间:每年至少一次。

内容:参观自然风光,解说员讲解地学知识。

(5)其他科普活动

公园每年组织2~3次科普有奖答题活动。

推出针对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游览、科普知识等相关的作文大赛计划;推出为残疾青少年举办公益性游园活动。可开展地理测量、典型地质遗迹形成简单模拟、野外观察、地理调查、地理摄影等系列活动,还有开展诸如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来临时如何避灾专项体验性教育活动。

第三十四条 大中专学生教学实习活动

与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山地所等高等院校与科研研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教学实习基地”。

(1)教学实习活动

每年至少10人次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每个合作院校完成相关实习报告或论文不少于2篇。教学实习内容可以涉及地貌学、沉积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历史学、生态学等。

表10-1大(专)院校教学实习活动的时序规划表

高校名称

实习时间

每年发表论文数量

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每年5月

1

1

不限

中国地质大学

每年5月

1

1

不限

成都理工大学

每年7月

1

1

不限

四川大学

每年7月

1

1

不限

四川师范大学

每年8月

不限

1

不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每年8月

不限

1

不限

四川理工学院

每年8月

不限

1

不限

(2)科学研究活动

每两年至少10人次进入地质公园进行考察研究,提交科研报告或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

(3)会议交流活动

每两年一次,一次不低于50人。围绕公园地质遗迹研究、地质遗迹保护、科普教育等,每次设一个专题进行交流。

第三十五条 社区科普活动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科普工作制度规范落实,为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提供有力保证。以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为牵头单位,各管理部门协作的方式,不定期组织地质科普进乡村活动,免费发放科普宣传资料,聘请专家团队对乡镇村级干部进行科普知识普及。再由各村级干部组成各科普小组实施科普活动走进户的活动。

围绕科普活动日、地球日等科普日开展主题明确的大型特色科普教育活动。为了加大科普工作宣传力度,把科普工作推向高潮,每年组织开展1次以上的大型科普活动。

强协调、积极宣传,深入抓好社区科普工作落实力度,社区科普领导小组要加强协调,积极争取上级相关单位、部门的支持,为社区科普工作提供政策、技术、信息、财力、物资等方面的支持,适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新闻媒体对活动开展情况给予宣传报道,在财力、人力、物力全部具备的条件下开设社区科普专栏,进行专题报道。

地质公园管理局、社区各科普小组要认真履行义务,及时传递信息;要把科普工作简报,各类科普会议、科普活动要有书面材料及原始材料规范建档;同时,社区科普工作要做到每季度、每月份有计划、有总结,以利于及时计划、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及时总结,确保社区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推动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社区科普活动建设。

第三十六条 游客专项科普活动

由于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如何打造地质公园的科普活动就显得尤其重要。鉴于地质学的独特性和专业性,许多地质学领域的术语与内容对于普通游客来讲都是非常陌生的。因此,必须以浅俗易通、形象生动的手段来向普通游客展示公园内主要旅游资源,让游客能通过专项科普活动了解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概况、区域地质发展简史、主要典型地质遗迹资源的形成过程与条件、公园地质科学研究价值等内容,从而提高游客的科学旅游素养及环境意识。对大众进行适当的科普活动,可以加快地质公园的建设,提高地质公园的科学含量,增强游客的科学意识,提高全人类“认识地球、热爱地球、爱护地球”的意识水平。

第十一章 旅游发展

第三十七条 旅游客源市场

1.客源市场调查

本次调查数据来源于相对较为成熟景区之和,对于其余非景区区域,由于景观多属于自然待开发状态也未曾有相关部门对这些区域进行统计,因此暂忽略不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旅游总人数及总收入均较上年有所下降。

表11-1地质公园2017-2021年旅游总人数、旅游收入(门票)统计表

年份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接待总人数

(万人次)

61.8

62.7

56.2

32.6

64.1

旅游(门票)收入(万元)

3,752.89

3,978.16

3,426.42

2,080.18

3,965.74

客源以省内近程客源为主导,短线旅游产品占比大,集中于成都区域,市场依赖度高,省外游客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户外运动产品吸引力强,市场拓展空间大,境外游客以日、韩为主,境外市场开拓不足。

游客年龄集中区间30-39岁,以男性为主,自由行作为主要活动组织方式,多以自驾游为主要途径。地质公园游客集中于双桥沟和长坪沟,分别占53.19%和39.83%,以生态观光为主,海子沟为游客专项旅游流向。

2.市场预测

本预测不考虑国内政治、经济及自然变化等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消极影响。根据公园的区位条件、客源基础、吸引力、旅游主体的需求趋势,综合公园的建设速度、环境容量及周边旅游地的旅游开发情况,确定比较合理的游客增长率,以近几年公园的接待游客数量为预测基数去预测游客量。

表11-2地质公园旅游市场预测数据统计表

年份

2021年

2023年

2025年

2030年

游客人数(万人次)

64.1

108.3

155.9

251.2

年均增长率(%)

——

30

20

10

旅游年总收入(亿元)

4.8

8.9

15.0

35.6

3.市场定位

(1)按人群划分:

国内市场:

以登山、徒步、探险为目的的户外运动爱好者;

高收入、高素质的都市中青年中产阶层;

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为目的的。

入境市场:

专业登山、攀冰、徒步运动员,户外运动爱好者;

较富裕、身体健康的老人;

有环保思想的中年人和中高产阶层;

较发达国家的年轻人。

(2)按地域划分

表11-3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统计表

类型

市场

国内市场

一级市场

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城市群

二级市场

四川其他城市,以北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城市

三级市场

国内其它城市,川藏国际旅游线的顺游市场

入境市场

一级市场

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

二级市场

东南亚以及欧美其他发达国家

三级市场

其他国家,川藏国际旅游线的顺游市场

第三十八条 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1.运用媒体,加强宣传:创新全媒体营销模式,实现从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智慧营销转变。新媒体营销包括旅游网站更新,微博、微信内容创意,官方系列新媒体建设及运营,百度旅游专区建设,微电影营销,合作旅游网站推广等。

2.在省内大城市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市中心商业繁华地带悬挂四姑娘山旅游形象宣传广告,在阿坝州州内的相邻景点和旅游目的地悬挂旅游推介广告。

3.在主要交通线路设置广告牌及指路牌。

4.公园形象推广:将地质公园多种旅游产品统一包装,开展媒体推广、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和会展、节会和活动推广。

5.邀请国内外知名地质专家来园科考、讲学,并鼓励发表有关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科研论文。加强科研力度,保护资源特色,逐步提高公园的知名度,是保障公园活力的最佳途径。

第三十九条 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以多元化、体验化、个性化、精品化、定制化为理念,对接市场需求,构建四季适游、立体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1)观光旅游产品体系

观光旅游产品是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之一。观光旅游有广大的市场客源基础,并具有长远的生命力。公园内观光旅游资源较多,且品位高,特性强,组合好。公园内的观光旅游产品已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

表11-4四姑娘山地质公园观光旅游产品统计表

核心产品

辅助产品

游览方式

双桥沟

雪山盛宴、瀑布/冰瀑观光、湿地观光、冰雪观光(冬、春季)

森林生态观光、嘉绒藏族文化观光、天象观光、地质观光

旅游观光车、漂流

长桥沟

森林生态观光、雪山观光、冰雪观光(冬、春季)

瀑布/冰瀑观光、嘉绒藏族文化观光、湿地观光、天象观光、地质观光

步行、高空栈道

海子沟

雪山观光(观四姑娘山主峰)、湖泊观光、高山草甸观光、冰雪观光(冬、春季)

嘉绒藏族文化观光、生态观光、天象观光

观光缆车、步行、高空栈道

四姑娘山镇

嘉绒藏族文化观光

自驾车、徒步、旅游观光

(2)户外旅游(运动)产品体系

规范专业户外运动,拓展大众体验性户外运动产品,构建精品化、多元化的户外运动产品体系。

登山: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有85座,一座座巍峨的雪山高峻可攀。1982年,国务院将四姑娘山确定为向全世界开放的十大登山基地之一,先后有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登山队曾于此设营和进行观光旅游,并成功征服了包括四姑娘山在内的大多数雪峰。四姑娘山区域内的雪山中,除部分山峰险峻,需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登山者在配备专业登山设施的情况下方能攀登外,大部分山峰较为平缓,很是适合大众休闲登山者。

攀岩: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一些山体怪石嶙峋,岩石凸兀、坚硬,是攀岩的理想场所。在双桥沟、长坪沟有多个景点可作为攀岩场地。已有韩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攀岩爱好者多次到公园开展此项活动。

攀冰:公园内有山涧飞瀑120余条,加上海拔较高,一到冬春季节,山涧飞瀑就变成了一座座晶莹剔透的冰柱、冰山,吸引着不少勇于征服大自然的攀冰爱好者。

穿越:公园海拔高差大,在短短的距离内就可以经历不同的地形地貌景观、看到不同的动植物景观、感受优美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一天游四季,一年四季游”的特点,感受奇异风光、体验不凡生活,将会受到广大穿越探险爱好者的青睐。

摄影: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都是很好的摄影题材,可进行摄影旅游活动。

此外,还可以开展高山滑雪、山地自行车、露营等多项特种旅游项目。

(3)嘉绒藏族文化体验产品体系

小金县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居住着藏、羌、回、汉、彝等民族,以藏族为主,浓郁的地方和民族风情也是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的一大特色。藏族山寨、民族宗教寺庙及遍布其中的古老的藏羌文化吸引着游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可组织民族风情旅游产品。如组织民族歌舞团、艺术节等。

表11-5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嘉绒藏族文化体验产品规划表

项目

嘉绒藏族文化体验产品

时间段

四姑娘山镇

嘉绒藏族历史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民俗演艺、体验式购物、藏医养生

全时段

嘉绒旅游文化综合

嘉绒藏族民俗歌舞演艺、特色餐饮、特色购物

全时段

朝山坪

嘉绒藏族民俗节庆活动体验——朝山会

每年农历五月初四

斯古拉寺

嘉绒藏族宗教文化体验

白天

雪山老屋

原生态的嘉绒藏族放牧文化体验,嘉绒

藏族民族手工艺体验

白天

牛圈咖啡(撵鱼坝)

嘉绒藏族原生态乡村生活文化体验

白天

嘉绒人家(王二哥牛棚子)

嘉绒藏族原生态餐饮体验,体验原乡生活氛围

白天

白塔(牛棚子)

嘉绒藏族宗教文化体验

白天

红杉林

嘉绒藏族特色迎宾表演,游客可参与的歌舞秀

白天

(4)自然科普教育产品体系

公园以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等三条主U型谷和一系列近似平行的岭脊景观及推覆作用形成褶皱构造为主体,雪峰、U型谷、湖泊、瀑布、草地、森林等完美组合,是较有吸引力的地质景观资源,具有重大的科考、科普观光价值。以三条主沟为核心,将极高山地貌景观及冰川退缩形成的侧碛堤、 终碛堤、星罗棋布的冰碛堰塞湖和巨大冰漂砾等冰川堆积地貌、极高山生态景观等景观资源串联组合,开发“冰川雕塑的极高山地貌景观”科考科普观光旅游产品,作为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导向性旅游产品推向国内外旅游市场。

(5)夜游活动产品

打造丰富的夜间活动,尤其是四姑娘山镇的夜间特色体验业态,吸引游客在四姑娘山停留过夜。

表11-6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夜游活动产品规划表

项目

夜游活动产品

四姑娘山镇

主题商业街区夜间休闲娱乐活动,包括民俗演艺、藏医养生馆、酒吧、咖啡厅、特色餐饮等业态;

嘉绒旅游文化综合体

嘉绒风情歌舞演艺体验、商业街区休闲娱乐业态、篝火晚会

热泽部落

雪幕电影、露天联欢会、咖啡厅、酒吧、露天音乐会、露天电影

斯古拉寺

夜间天象观光体验

星空营地

夜间天象观光体验

第四十条 专题考察路线

1.一日游线路

(1)大众游线

一日游线路:

①雪山盛宴观光休闲游(双桥沟一日游):双桥沟旅游服务点—红杉林—嘉绒人家—隆珠措—撵鱼坝—雪山老屋—人参果坪—双桥沟旅游服务点。

②梦幻森林生态体验游(长坪沟一日游):游客中心—木骡子—下干海子—虫虫脚瀑布—斯古拉寺—长坪沟旅游服务点—嘉绒旅游文化综合体。

③高山草甸生态观光游(海子沟一日游):游客中心—海子沟大门—斋戒坪—云端观景走廊—海子沟入口—户外运动中心—嘉绒旅游文化综合体。

2.二日游线路:

第一天:雪山盛宴观光休闲游,双桥沟:双桥沟旅游服务点—红杉林—嘉绒人家—隆珠措—撵鱼坝—雪山老屋—人参果坪—双桥沟旅游服务点。

第二天:上午:梦幻森林生态体验游,长坪沟:游客中心—木骡子—两河口—甲绒嘟瀑布—虫虫脚瀑布—长坪沟大门—长坪沟旅游服务点。

下午:高山草甸生态观光游,海子沟:游客中心—海子沟大门—斋戒坪—云端观景走廊—斋戒坪—海子沟大门—四姑娘山镇。

3.三日游线路:

第一天:雪山盛宴观光休闲游(双桥沟),双桥沟旅游服务点—红杉林—嘉绒人家—隆珠措—撵鱼坝—雪山老屋—人参果坪—双桥沟旅游服务点。

第二天:梦幻森林生态体验游(长坪沟),游客中心—木骡子—两河口—甲绒嘟瀑布—虫虫脚瀑布—斯古拉寺—长坪沟大门—嘉绒旅游文化综合体。

第三天:高山草甸生态观光游(海子沟),游客中心(步行)—海子沟大门—斋戒坪—云端观景走廊—斋戒坪—海子沟大门—四姑娘山镇。

4.科普教育体验游线

双桥沟科普教育游线:十里白杨林(森林生态科普)—人参果坪(湿地科普)—千年沙棘林带(森林生态科普)—隆珠措(湿地科普、地质科普)—撵鱼坝(湿地科普、地质科普)—牛棚子(湿地科普、地质科普、地震科普)—红杉林(森林生态科普、冰川地质科普)。

长坪沟科普教育游线:户外运动中心(博物馆科普教育、户外运动教育)—斯古拉寺至木骡子(森林生态科普、地质科普)—木骡子(地质科普、湿地科普、地震科普)。

海子沟科普教育游线:斋戒坪至朝山坪(高山草甸科普、森林生态科普、地质科普)—朝山坪至大海子(森林生态科普、地质科普)—大海子至花海子(湿地科普、地质科普)。

第十二章 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第四十一条 地质遗迹数据库

1.内容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数据库内容包括公园介绍、地质文集、网络地图等页面,涵盖地质、人文、生物、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有重点保护对象、地质遗迹、地质背景、生物多样性、人文景观、管理现状、研究状况等,尤以地质学为重点,结合遥感和电子地图,系统而专业的介绍公园地质遗迹的成因、地质背景、构造演化、空间分布等多方面知识,是帮助人们丰富和提高地质科学知识的平台,也是科研、学习和旅游信息交流的平台。

2.数据库基本框架

地质公园数据库包括数字地质博物馆数据库、地质遗迹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统计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政策法规文件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突发事件数据库、分析决策知识经验库、公园研究成果数据库、标识系统数据库。

3.功能

(1)数据互动查询、检索、统计功能

(2)浏览功能

(3)专题数据处理功能

(4)图形数据处理功能

(5)信息共享功能

第四十二条 地质公园监测系统

实现地质公园智能化管理,需进一步加强公园的监测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综合环境监测系统(水文、气象、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物种等)和旅游管理监测系统(公园内的游客容量、交通疏导、旅游安全)等。其中,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地质遗迹监测系统、地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水文地质监测系统;旅游管理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电子门票系统、园区监控系统、电子导游系统。

1.综合环境监测系统

表12-1公园综合环境监测系统规划一览表

主系统

子系统

信息化内容

环境监测

系统

地质遗迹监测系统

对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点进行24小时监控,防止人为盗采盗挖等破坏活动

地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对危岩区、松动滑坡体等地质生态脆弱地区进行实时监测,以减少地质灾害损失

水文地质监测系统

对园区内水系的水质、流量等水文特征进行监测,及时预警预报园区内的流域灾害

2.旅游管理监测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资源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信息表示系统为手段,实现对旅游各类信息资源的实时监控、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应急指挥的辅助决策、对应急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功能的综合系统。

表12-2公园旅游管理监测系统规划一览表

主系统

子系统

信息化内容

旅游管理

监测系统

电子门票系统

利用磁卡作为通行电子门票,实现计算机售票、验票、查询、汇总、统计等各种控制管理

公园监控系统

利用电子监控设备对公园进行监控,确保公园安全

电子导游系统

采用多语无线接收导游解说系统、触摸屏导览系统了解公园相关信息

预定系统

采用短信、电话和网络系统进行景点门票、宾馆、酒店等预定

旅游信息系统

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网站定时定期更新信息,包括:气候、公园内活动安排、客流量、交通状况等;提供包括电话、网络在线咨询服务,接受并公开公园内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的评价和投诉

三维虚拟旅游系统

采用游客中心的触摸屏、PC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打造三维虚拟园区,使游客在网络媒体中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游玩环境。

手机客户端系统

利用智能手机打造公园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应急处理的LBS系统、移动互联网预订系统、二维码语音导游系统等,方便公园为游客提供更加先进满意的服务。

第四十三条 地质公园网站建设

目前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已经建立了一个四姑娘山门户网,即四姑娘山景区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sgns.gov.cn/)。该网站主要以科普宣教和生态旅游服务为主。

1.内部局域网建设

在公园管理中心设立主机,与各游客中心服务器的终端联网,中心主机与各终端及时互通信息,主机汇总并发布相关信息。

2.公园网站维护

升级四姑娘山景区官网为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官网站,下一步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后,与世界地质公园网建立联系,及时向广大公众、国际社会传播推广以公园形象为主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工作,以中英文双语形式展示园内地质遗迹风采、科普教育特色和公园研究成果,并未游客提供远程票务、公园信息、旅行社信息、餐饮场所信息、住宿场所信息、地质商品信息、娱乐场所信息、旅游线路信息等。

网站数据的维护周期分为随时更新、一季度维护一次、半年维护一次、一年维护一次四种方式。

第十三章 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第四十四条 道路交通

1.外部交通

(1)全力推进理小路的建设:

四姑娘山管理局加强与小金县、理县政府的沟通,联系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尽快立项建设理县至小金的三级公路。

(2)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

在国道350线和国道351线的改造提升中要增加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专用旅游交通标识,标明距离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距离。

依托建好的四姑娘山客运站,开通四姑娘山镇到成都、小金县、马尔康、理县等周边区域的客运专线车或旅游专线车,提高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可进入性。

2.内部交通

(1)国道350四姑娘山集镇段改线:

建议由小金县交通部门统筹协调,将国道350线四姑娘山集镇段(穿镇路段)改线,改线后的国道350沿沃日河南侧由东向西绕镇而过,有效缓解过境车辆对四姑娘山集镇和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交通压力。

改线道路走向:路线起于G350线K134+700处,起点桩号K0+000,路线止于G350线K142+845处(离沙坝村加油站约300米),终点桩号K9+337.94,路线全长9.33千米。

(2)旅游观光车道提升改造

双桥沟观光车道提升改造:对现有双桥沟沟口至红杉林的旅游观光车道进行提升改造,全线长度33.8千米,修补破损路面,清除沿线的安全隐患,主要节点增加旅游观光车上下客点和步行地下通道,在双桥沟大门内拓宽桥面形成车辆回转区,在红杉林设置车辆回转区和临时停车区,全线人车分流,沿线景点增加旅游观光车停靠点和候车区,道路沿线增加安全警示牌和道路交通引导牌。

长坪沟观光车道提升改造:对游客中心至长坪沟大门(喇嘛寺保护站)的旅游观光车道,全线长6.6千米,在游客中心东侧设置旅游观光车停车场及候车换乘区,在长坪沟大门外侧设置旅游观光车换乘及临时停车区,道路沿线增加安全警示牌和交通引导牌。

远期规划:四姑娘山旅游快速专用公交线路:三级公路,沥青路面,长坪沟二道桥经四姑娘山镇火车站至沙坝火车站共16千米。长坪沟二道桥至木骡子之间设置生态观光电瓶车道,长8.82千米。

3.停车场

在四姑娘山景区游客中心、双桥沟旅游服务点、沙坝大九旅观光公司等区域设置集中的旅游停车场,在四姑娘山集镇区设置分散式的停车场。规划停车位约4904个,其中大巴车位264个,小车位4507个,旅游观光车停车位201个(包括临时停车位)。

另外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和广场,选取部分绿地及广场临街部分铺设停车草坪,进行统一管理,在日常情况下作为绿地,高峰期作为临时停车位使用。

表13-1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停车场规划表

类型

停车场

占地面积(㎡)

车位数

公共停车场

游客中心地下停车场

21000

小车位538个

游客中心大巴停车场

6000

大巴停车位33个

游客中心旅游观光车站临时停车区

5200

旅游观光车临时停车位12个

双桥沟旅游服务点地下停车楼

7700

小车位219个

沙坝大九旅观光公司停车楼(四层)

10850

大车停车位80个,旅游观光车停车位100个,小车800个

沙坝备用停车场(三个停车区,可考虑停车楼)

40000

旅游旺季备用停车场,大巴停车位

100个,小车停车位2000个

红杉林旅游观光车停车场

4000

旅游观光车临时停车位13个

长坪沟大门旅游观光车临时停车区

1000

旅游观光车临时停车位8个

长坪沟头道坪旅游观光车临时停车区

4000

旅游观光车临时停车位20个

两河口旅游观光车临时停车区

4000

旅游观光车临时停车位30个

分散停车场

四姑娘山镇区

大巴车位60个,小车位800个合计

合计

大巴车位264个,小车位4507个,旅游观光车停车位201个(包括临时停车位)

4.其他交通方式

提升改造公园内现状步游栈道,包括双桥沟人参果坪至红杉林、长坪沟斯古拉寺至下干海子、海子沟四姑娘山景区游客中心至海子沟大门三段游步道,重点在步游栈道沿线增加游客休息设施、观景设施,并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注重增加自然科普解说系统。

新建步游道:红杉林至隆珠措段栈道6500米,改建栈道1200米,维修栈道8000米,恢复重建栈桥5座,维修改建休息亭15座。

规划对长坪沟和海子沟现有的马道进行维护和部分扩建改造,用于日常巡护行车和森林防火救火车通行,累计长度约27千米,砂石路面,路面宽4.0-4.5米,其中海子沟桥头至花海子长约12千米,长坪沟二道桥至木骡子约15千米。

第四十五条 水电设施

1.供水工程设施

(1)城镇用水预测

根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和《小金县四姑娘山镇总体规划(2014-2030)》,《四姑娘山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总体规划》,结合四姑娘山镇的实际情况,用水量预测如下:

13-2四姑娘山城镇用水量预测表

镇村名称

规划人口

用水量指标(L/人·d)

用水量(m3/d)

四姑娘山集镇

2750

400

1100

樟木寨

240

150

36

双碉村

430

150

65

双桥村

510

150

77

合计

1278

注:镇区人口按照镇区人口按照常住人口2358人+流动人口500人计算。

(2)游客用水量预测

过夜游客按照300升/人?日,其它游客30升/人?日,规划到2030年旅游旺季极端高峰日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游客量达28957人次/日,园区可安排过夜游客为12838人次/日,其他游客为16119人次/日。因此,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游客用水量为12838*300+16119*30=4335立方米/天。

因此,预测2030年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用水量为5613立方米/天。

(3)供水设施规划

规划在长坪沟二道桥区域新建供水能力为5000立方米/天的水厂,另外在沙坝区域选址新建一座供水能力为6000立方米/天的水厂,供水范围包括长坪、沙坝、金峰。在双雕村、双桥村、雪山老屋、红杉林各新建一座高位水池,水源地为就近山泉水或地下水,供水规模100立方米/天。

2.供电工程设施

(1)用电量预测

用电标准镇区2500千瓦时/人·年,村1000千瓦时/人·年,年利用小时数为3000小时。因此,预测2030年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用电量为4015万千瓦时。

表13-3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用电量预测表

镇村名称

规划人口(人)

人均用电量(kwh/年)

用电量(万kwh)

四姑娘山集镇

2750

2500

687.5

樟木寨

240

1000

24

双碉村

430

1000

43

双桥村

510

1000

51

游客用电量

12838

2500

3209.5

合计

4015

注:镇区人口按照镇区人口按照常住人口2358人+流动人口402人计算

因此,预测2030年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用电量为4015万千瓦时。

(2)供电规划。

在保留现状110千伏变电站的基础上,将其主变容量增加至1ⅹ15兆伏安,各村分别设置10千伏的变配电房,规划采用双回供电,镇区10千伏电力线采用埋地敷设,各村由110千伏变电站出10千伏电力线,沿道路埋地敷设。双桥沟内建设10千伏线路23千米及配电设施,长坪沟内可结合旅游观光车到沿路埋地敷设至两河口,海子沟采用架空的形式从锅庄坪东侧沟内布线至打尖包(保护站),全长17千米。

第四十六条 环境卫生

1.公共卫生间

规划区内各旅游点、服务点至少保证一座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同时在车站、游人中心等人流聚集区相应设置公共厕所。在各个景区的服务点和主要景点设置公共厕所,主要游览线路沿途每隔2千米设公厕一处。要求公厕达到二类公厕标准。每个公厕均设置1-2个有独立出入口的第三方卫生间。旅游厕所的位置选择既要隐蔽又要方便游人,在厕所附近设置相应的指示牌,偏僻景点可设置环保厕所。

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2015年4月)对旅游景区的厕所进行改造提升,在布局上结合旅游景点设置,确保游客步行30分钟内可找到厕所。目前公园内现有公用厕所51座,其中环保型厕所29座,冲水卫生厕所5座,其它旱厕17座。将园区内所有的厕所均改造为屎尿分离式环保厕所。此外,为保障高峰期游客如厕方便,建议园区购买移动式厕所车,在旅游高峰期根据游客集中情况布置。

建议在有供电线网的区域冬季采用厕所内部电供暖的方式进行保暖防冻,并在旅游厕所的建设过程中采取废弃物收集设备的防冻措施;无供电线网的区域(大峰营地、大海子、花海子等)建议使用太阳能发电进行供暖。

2.垃圾处理排放设施

规划在三条沟内各主要景点附近设置垃圾临时收集点,实行垃圾袋装化,并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公园垃圾经垃圾收集点收集后统一集中至四姑娘山镇垃圾处理站。垃圾箱分布在主要景点和游步道上,按50-100米/个标准设置,并定时定点由专人对垃圾箱进行清理、对环卫设备进行保洁及保养维护,垃圾箱的材质造型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污水处理排放设施

目前镇区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座,规模为2000立方米/天。规划镇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其他村采用雨污合流制。

(1)污水量预测

景区内污水量按日用水量90%计,村按平均日用水量80%计,预测结果如下:

13-4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用水量预测表

镇村名称

用水量(m3/d)

污水量(m3/d)

城镇污水量

1100

990

村庄污水量

178

143

旅游污水量

4335

3901

合计

5399

因此,预测2030年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污水量为5035立方米/天。

(2)污水处理厂(站)规划

规划迁建镇区污水处理厂(在四姑娘山镇与达维镇交界区域),并建设两条污水管网,其中一条作为应急之用,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10000立方米/天,处理镇区的生活污水。建议远期在双雕村、双桥村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将污水统一集中到沙坝进行处理,并在雪山老屋、红杉林、牛棚子、撵鱼坝等区域自建一体式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每天定时将收集的污水统一运送至四姑娘山镇的污水处理厂。散居农户可考虑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第四十七条 服务设施

1.餐饮设施

(1)餐位数预测

旅游餐饮设施餐位需求量和餐饮设施规划建筑面积根据各年份高峰日客流量的大小,人均建筑面积,周转量等因素按下列公式计算:S=N×P×Sa/I

式中:

S——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Sa——人均占有指标(平方米/人)

I——周转率(次/餐);P——使用人数比例(%);N——游人数(人)。

餐位数=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每个餐位占有指标(平方米/个)。

根据旅游行业经验值,取人均占有指标2平方米/人,周转率为3次/餐,每个餐位占有的面积指标为3平方米。

根据公式计算,2021年需设餐位6392位,2025年需设餐位10229位,2030 年需设餐位14328位。旅游旺季增加的就餐人员视具体情况可采取适当延长供餐时间,供应快餐解决。

(2)建设控制要求

深度挖掘小金县的特色名菜,如老腊肉、贝母鸡、虫草鸭、烧馍馍、酥油茶、土火锅、松茸炖鸡、烤全羊、双椒野生菌、松茸炒腊肉、凉拌核桃花、蕨菜、烧土豆、酸菜面块等,打造特色餐饮。

调整四姑娘山集镇业态,开辟专门的餐饮主题街区,重点发展本地特色餐饮和小吃,同时注重品质化的团队用餐服务的配套和夜间特色美食服务。

按照《餐饮业服务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四姑娘山旅游餐饮规范》和指导手册,对现状餐饮业态进行规范化整治,提升餐饮质量和服务水平。

结合高品质住宿设施建设,引入国内成熟的餐饮管理公司,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餐饮设施,同时引入西餐、韩国料理等外国特色餐饮,满足入境旅游者需求。

2.住宿设施

(1)床位预测

根据行业统计资料,一般认为客房出租率70%~80%最佳,由于四姑娘山公园内住宿设施类型多元化,能满足各种需求的旅游者,所以可假定所有住宿设施的平均出租率为70%。

四姑娘山随着AAAAA级景区的创建和体验性项目的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也会增加,目前过夜游客平均入住天数为1.5天,远期园区建设基本完成,旅游综合消费类型多元,过夜游客平均入住天数为2天。根据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主题和性质,全年接待日可达300天。

受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交通区位、公园内部游程线路等因素的影响,到四姑娘山的游客基本上都会选择过夜住宿,本次规划设定过夜游客比例为90%,根据假设,科学运用公式:总共需要的床位数=(接待游客人次×过夜率×平均入住天数)/(全年接待日×年均出租率)。

根据公式计算,

2023年:84.6万×0.9×1.5/300/0.7=5438张;

2025年:130.5万×0.9×2/300/0.7=11185张;

2030年:166.5万×0.9×2/300/0.7=14270张。

(2)建设控制要求

为最大限度的保护四姑娘山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景区内原则上实行“沟内游,沟外住”的布局理念,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沟内可适当增加体验性的住宿设施,如露营地、星空营地、登山营地等。远期可引导部分游客到小金县城住。

对四姑娘山镇现有住宿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重点提升建筑风貌、环境氛围等,并对内部装饰、功能设施和服务水平等进行提档升级,综合提升地质公园内部旅游住宿设施的档次。

远期引入高档次的酒店,包括高星级酒店、文化主题精品酒店等,满足高端消费游客及商务会议市场的需求。

重点发展主题客栈、青年旅社等大众消费型住宿设施,并配套完善的餐饮、休闲娱乐等公共活动空间,满足游客之间交流的需求。

3.安全防护设施

设立专职安全保卫机构,配备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防火、防盗、防食物中毒、防治安灾害事故的措施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落实旅游、治安、消防、交通等各项安全管理责任制。

具体规划内容如下:

(1)加快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网络体系建设,开展自然灾害调查。展开自然灾害调查,加强对暴雨引发的自然灾害的应急调查,编制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专业监测网络;

(2)在公园危险区的边界设立明显的游览区域界线标志及必要的越界警示告示,在悬崖、陡壁、深谷、水流湍急等危险地段设立足够的明显的安全标识警示牌或标志,防火区、禁烟区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游人注意安全,并标示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

(3)公园建设时应设置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场所和紧急救援设施,对道路、步道等地段的高陡边坡采取支挡或降坡等措施,防止边坡崩、滑坡对游客及旅游设施造成损害。规划医疗点,配备专职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备足常用药品,满足处理突发事件和一般常见病的治疗需要;

(4)完善公园消防设备配置,主干道及次干道均应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重要建筑物处应有消防环路。在建筑密集的地方按规定设置室外消防栓和灭火器。在供水系统中充分考虑消防备用水,不具备消防栓设置要求的古建筑周围应设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应结合景观造景需要精心设计。建立数只业余消防队,加强自救能力建设;

(5)保证公园内饮食安全设施运转顺利。对饮用水、餐具等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药品,给水系统配备双层滤料接触滤池。各景区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应加强管理,为游人提供各种合格优质的食品,禁止出售各类假冒伪劣的食品,确保游人食品卫生安全;

(6)建立公园灾害防治指挥中心,安排人员巡视公园各处隐患地段,落实防灾工作。加强有关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及有关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

3.医疗服务点

利用四姑娘山镇卫生院作为旅游安全急救中心。以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及时的救援。在游客中心设置医疗卫生救护站,在旅游服务点、旅游服务站设置医疗救护设备,在大峰营地、上下干海子设置高压氧舱,在旅游高峰期游客较集中的地段设立临时的流动救护站,随时关注游客的健康状况。

(1)面临严重的新冠疫情,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各个景区的医疗服务点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相应的隔离病房,抽调医疗服务人员做好防疫检查、记录;

(2)医疗服务点应为独立或相对独立建筑,坚固耐用。内外装饰装修满足服务功能需求,所用建筑材料安全可靠,布局合理,符合医学服务流程规范;

(3)供水、供电、供暖、制冷、消防等设施齐全,保证医疗救助安全运行;

(4)原则上不设病床,可设日间观察床;

(5)靠近居民点且确有实际需求的医疗点可适当调整建筑面积。

第十四章 土地利用

第四十八条 土地利用

地质公园内的土地按规划布局,以地质遗迹景观用地为主要用地性质,兼有公园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草地、耕地、园地等。由于地质公园长坪沟和海子处于开发建设的阶段,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规划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土地利用形态以下述10类:

(1)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地质遗迹保护用地、需恢复的景观用地、野外游憩用地、其他观光用地。总面积135.19平方千米,占公园总面积的27.99%。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包含有土地地类属性(如林地、园地和草地等)。

(2)公园设施用地

独立旅游基地用地、娱乐文体用地、度假保健用地、科普设施用地、其他设施用地,面积0.23平方千米。

(3)居民社会用地

居民点用地,其他社会建设用地。面积0.66平方千米。

(4)交通与工程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内部交通用地(包括车场)、其他配套设施用地。面积0.73平方千米。

(5)林地

除园地外的所有林地。面积143.94平方千米。

(6)园地

各类人工经济林园地。面积0.0004平方千米。

(7)耕地

菜地、旱地、水田、水浇地等。面积1.28平方千米。

(8)草地

各类草地。面积137.68平方千米。

(9)水域

河、湖、海、滩、渠、水库、湿地等。面积7.96平方千米。

(10)滞留用地

所有废弃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荒地。面积190.52平方千米。

表14-1地质公园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面积(km2

占总面积的比例(%)

人均面积(m2/人)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现状

规划

00

合计

地质公园规划用地

483.00

483.00

100.00

100.00

01

地质遗迹景观用地

135.19

135.19

27.99

27.99

02

公园设施用地

0.14

0.23

0.03

0.03

11.53

7.95

03

居民社会用地

0.66

0.66

0.14

0.14

264.16

188.57

04

交通与工程用地

0.73

0.73

0.15

0.15

331.81

208.57

05

林    地

143.97

143.94

29.81

29.81

06

园    地

0.00

0.00

0.00

0.00

07

耕    地

1.28

1.28

0.27

0.27

08

草    地

137.74

137.68

28.52

28.51

09

水    域

7.96

7.96

1.65

1.65

10

滞留用地

190.52

190.52

39.45

39.45

备注

2021年现状总人口 15509 人,其中游客 12142人,职工100人,居民3267

2030年规划总人口 34009 人,其中游客 28957人,职工105人,居民 4947

注:1.其中“—”表示不适用。

2.第03项的人均面积计算基数,只计算在项用地内居住的人数,不含游客数。游客数是指旅游高峰季节的日平均数。

3.地质遗迹景观用地包含原有土地类属性(如林地、园地和草地等)。

第十五章 社区行动计划

第四十九条 社区行动计划

1.人口与劳动力转移

地质公园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因此在公园的发展中需有限考虑原著居民的参与和配合,地质公园管理处和相关管理部门需因时因地制定引导和宣传政策。鼓励原著居民参与到地质公园发展建设中来。

随着地质旅游发展的逐步成熟,地质旅游业势必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居民的就业选择以及工业产业工人的再就业选择提供新的渠道。提供更多的第三产业就业机会。

2.居民点调控规划

根据四姑娘山现状居民点分布以及地质公园的保护培育等规划进行统筹考虑,对居民点划分为控制型和聚居型两种基本类型。

控制型:包括双桥村,基本保持人口规模和建筑规模,随着沙坝—达维片区的建设,人口将向该区域集聚,人口总量减少。

聚居型:包括四姑娘山镇、沙坝村、金锋村、长坪村、双碉村等区域。

第十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五十条 公园管理

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成立于2010年(其中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于1993年),为阿坝州人民政府直属正县级事业单位。管理局代表国家行使地质公园的保护与管理职能,是国家有关自然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者,也是地质公园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管理局还将对公园内的任何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

四姑娘山管理局组织机构管理模式规划为局、站(处、中心、所)、点三级管理,管理局现有17个机构,包括办公室、财务处、组织人事处、纪检监察室、工青妇办公室、保护处、法规处、规划建设处、科研处、信息中心、营销处、游人管理处、户外活动管理中心、后勤管理中心、综合治理办等。四姑娘山管理局现有编制105人,实际工作人员100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7人,占总编制的33.64%;保护与管理、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人员31人,占总编制的28.18%;其他人员32人,占总编制的29.09%。

第五十一条 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规划管理局职工,本科学历达到20余人,其中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3-5人,专职负责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其他资源保护工作仍由自然保护区保护人员兼任。

公园需要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详见表16-1。

规划地质公园的特级及一级保护区(点)的管理人员落实到个人。

表16-1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专业技术人员配置表

专业背景

定员(人)

专业背景

定员(人)

地质学

5

企业管理

3

地貌学

3

规划

4

构造

3

遥感

2

中文

3

财会

3

植物学

5

营销

2

动物学

5

环境工程

4

摄影

2

藏语言文学

2

旅游管理

2

合计

48

第五十二条 导游员及其培训

1.培训内容

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内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及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发展与现状;与地质公园相关的基础地学知识;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基本知识;公园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特点,它们的地质背景、成因和科学意义;编写和熟练讲解地质公园导游词;即兴发挥能力的培训;紧急情况下的游客疏散、安全救护基本知识和操作。

导游应熟悉地质公园的地质游览路线和各种景点、景观的地理位置。对他们的培训应该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在野外现场培训为主。

2.培训计划

鉴于地质旅游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及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需要,未来规划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进行导游培训:

(1)在三个景区逐步配备专业的地质导游员,旅游旺季不定期招募地质专业、外语专业学生作为志愿导游员,公园管理局可以为志愿者开具证明。

(2)聘请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高校地质专业讲授担任讲师,对现有导游人员进行培训,为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发展提供方向。

(3)聘请专家针对地质方向知识对导游进行强化,组成针对解说公园内地貌成因的导游团队。

(4)针对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聘请教育专家对导游进行培训,组成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内青少年导游志愿者团队。

表16-2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导游员需求预测表

时序(年)

2025

2030

旅游人数(万人)

102.3

130.5

旅游区人员需求量

十万名游客拥有导游人员数(人)

2

5

导游人员数(人)

20

65

第五十三条 管理层培训

对于管理人员,应配合公园其他工作人员的人才培养基础工程,共同形成立体培训网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计划:院校培训、强化在岗人员培训、吸纳外地优秀人才。

(1)院校培训

与全国有名的旅游、地质高等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本科、研究生等旅游及地质专业人才,为旅游企业、地质事业单位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使其成为高层次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地质公园管理人才。

(2)强化在岗人员培训

根据公园发展的需要,逐步开展全员培训,对在岗从业人员实行地质专业知识培训、发证并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度。对于上岗的在职人员,要由行政主管部门每年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不合格者,要根据情况进行再培训或转岗。对于涉外从业人员,要进行职业外语培训,特别是接待外语会话的培训,以适应公园长期的发展。

(3)吸纳外地优秀旅游人才

除做好当地人才储备外,还要主动参与国内、国外人才市场竞争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吸收优秀人才,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十四条 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1.依据

近期建设项目的确定,是在前期四姑娘山地质公园重要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工作进展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2016)》的要求、《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转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关于切实加强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林自函〔2020〕635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问题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川林自函〔2021〕421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川林自函〔2021〕821号)、《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川林发〔2022〕24号)以及《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四川省地质公园管理评估办法〉的通知》(川林发〔2022〕26号)等文件的要求,以推动小金县全域旅游圈建设为契机,以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标准为参照,结合实际,分期、分批、有重点地不断推进地质公园建设。

2.近期建设项目

(1)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建设

以“秀中带刚的斯古拉”为设计主题,空间设计化繁为简,使“形式”让位于”内容“,以求最大限度突出展陈本身,使展览整体效果达到艺术化、人性化、个性化、互动化的结合,力图打造成特色魅力地质博物馆。

(2)主碑建设:

内容表达由冰川雕塑作用形成的四姑娘山核心地质遗迹景观,以表现四姑娘山四峰为主题。主碑高10.5米,底宽6米。造型为紧靠在一起的4座山峰,柱顶为尖形,寓意四姑娘山地质公园高山角峰的独特特色。整个碑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不可侵犯。碑身以石材为材质。碑的正面刻写碑文,国家地质公园标徽置于碑顶处。碑文用较为柔美的字体以缓和整个碑坚硬的感觉。

(3)地质公园科普解说系统升级

实时语音科普讲解系统:规划在地质公园内各地质遗迹点解说牌设置二维码,游客自主扫描二维码通过APP或微信小程序+智能讲解终端来实现。

(4)地质公园勘界工作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备案拐点155个,其中规划公园边界标示牌17个。规划设立标准为公园边界与道路交叉点、人类活动较强的居民点附近。

(5)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准备工作

整个过程分为3个阶段:国内候选地评选与储备阶段、国际申报阶段、国际现场迎检阶段。

①国内候选地评选与储备阶段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②国际申报阶段

四姑娘山取得候选名单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4月30日英文版申请意向书和英文版申报材料。

③国际现场迎检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现场评估检查。

(6)地质公园旅游项目建设:

四姑娘山目前正在申报AAAAA级旅游景区,均有规划需建、正在修建的旅游项目。具体项目参照AAAAA景区总体规划及提升方案。

[if !supportLists]① [endif]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双桥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固整治双桥沟道路路基约7千米,改建休息亭15座,改扩建厕所8座,扩建上下车站台和游步道,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

[if !supportLists]② [endif]四姑娘山地质公园长坪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景点提升打造,建设喇嘛寺至木骡子10千米巡护道,上干海子至木骡子4千米10千伏线路,环保厕所,提升长穿毕精品线路设施,户外设施等。

[if !supportLists]③ [endif]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海子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景点提升打造,建设朝山坪至花海子8千米巡护道,打尖包至大峰二峰营地6千米登山线路,打尖包至花海子级二峰营地10千伏线路,环保厕所、休息亭、户外设施等。

[if !supportLists]④ [endif]小金县四姑娘山直升机停机坪

规划在四姑娘山镇大石包村、长坪沟木骡子或海子沟戒斋坪建设3座直升机停机坪。

⑤双桥沟巡护道维修整治项目

因受泥石流破坏和威胁,双桥沟K30+950-K31+500道路470米需改道。因受地质滑坡威胁,杨柳桥处需改道130米,其中需建桥梁1座,长40米,引道90米。

⑥四姑娘山停车场项目

在沙坝、观光公司基地建设350个车位的机械立体停车库。

⑦四姑娘山户外运动项目

户外运动中心、露营地、穿越线路、高山供氧站及山地救援队伍建设。

第五十五条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1.投资估算

规划近期建设项目其投资估算共16040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规划要点

地点

预算

(万元)

1

地质博物馆建设

现有地质博物馆展陈改造

长坪沟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内

200

2

主碑建设

——

博物馆广场

50

3

科普解说系统升级

公园内各地质遗迹点解说牌设置二维码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内

40

4

地质公园勘界工作

勘界及界碑的竖立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内

20

5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

申报材料的编制

阿坝州人民政府

500

6

双桥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加固整治双桥沟道路路基,改建休息亭15座,改扩建厕所8座,扩建上下车站台和游步道,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

双桥沟景区

4600

7

长坪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喇嘛寺至木骡子10 千米巡护道,上干海子至木骡子4千米10KV线路,环保厕所,提升长穿毕精品线路设施,户外设施等。

长坪沟景区

2100

8

海子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景点提升打造,朝山坪至花海子8千米巡护道,打尖包至大峰二峰营地6千米登山线路,打尖包至花海子级二峰营地10KV线路,环保厕所、休息亭、户外设施等。

海子沟景区

1800

9

直升机停机坪

——

大石包村、木骡子、戒斋坪

400

10

双桥沟巡护道维修整治项目

双桥沟K30+950-K31+500道路470米需改道

双桥沟景区

650

11

双桥沟K4+00巡护道维修整治项目

杨柳桥处需改道130米,其中需建桥梁1座,长40米,引道90米

双桥沟景区

360

12

停车场项目

在沙坝、观光公司基地建设350个车位的机械立体停车库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

2650

13

四姑娘山户外运动项目

户外运动中心、露营地、穿越线路、高山供氧站及山地救援队伍建设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内

2650

合计

16040

2.资金筹措方案

规划建设资金的筹集要采用多个渠道,但主要来源为地方债券、生态转移支付和林业改革等专项资金。

近期内,在政府积极投资的同时,要制定有效有吸引力的鼓励政策,引导和指导外商、国有企事业、私营企业和个人对地质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投资,形成多渠道、多性质、多方位的融资体系和因资环境。

(1)加大政府对地质公园的投入,发挥政府“种子资金”的作用

重大的产业关联度大且带动力强的项目,一方面地质公园管理处争取国家各类地质遗迹保护资金、禁止开发区补助资金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公园所属当地州政府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投入。通过财政贴息方式,建立地质科普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种子资金”的作用,吸引金融机构、企业民间资本更多的投入。

(2)公园管理部门应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增加信贷投入

应创新金融信贷支持方式,加大金融信贷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科普旅游项目的信贷支持。建立银企、政企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机制,扩大旅游投融资规模。完善并优化金融结算服务,保障地质公园旅游服务建设项目结算顺畅。

(3)多渠道利用民间资本,放宽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

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投资旅游产业。地质公园范围周边聚集着藏族村落,一方面可充分利用村寨的民俗特色,吸引闲散资金采用整体或个体一对一投资方式,另一方面在考虑环境的情况下,吸引私人资金投入刺激地方企业、小商业、乡村民宿的新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增加经济收入。

(4)加大地质公园宣传力度,做好公园建设服务本职工作,吸引游客的到来提高旅游收入,实现资金自筹

地质公园最终目标是保护地质遗迹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的到来可以为地质公园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公园应把通过提高旅游收入作为公园建设,维护资金的资金主要来源渠道。最终使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达到最佳结合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 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咨询热线:4000-156-001
意 见
反 馈
在 线
沟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