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人员  项目  信用
专注建筑行业二十年

梁启超与家乡 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特别报道

所在地区: 广东-广州-越秀区 发布日期: 2023年4月28日
建设快讯正文
是否有视频,加载播放器 正文开始

图片附件

  【编者按】

  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学者之一,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思想。他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奇迹。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家乡的沃土、氛围滋养了他,在其人生中打下了深刻烙印。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本社挖掘梳理了梁启超与家乡的故事,用全媒体形式呈现给读者。大家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可以看到系列短视频,沉浸于那个时代的光影之中,真切地感受梁启超跌宕起伏的一生。

  策划:黄创快统筹:傅健徐铃静撰稿:傅健编导:司徒俊杰陈俊锋摄像:黄胜司徒俊杰制作/剪辑:陈俊锋配音:王雪晴

  壹

  梁启超与凌云塔凌云壮志出少年

  凌云塔又称公式子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新会重点保护文物,距离梁启超故居仅两公里。

  塔体为文笔式构筑,呈八角棱形,塔高七层共约46米。因为层层门洞处于不同方位,所以逐层透门望景,景景不同,犹如进入万花筒中,尽览塔外四面八方的风光。

  凌云塔巍然屹立于凤山之巅,北望新会城,南临银洲湖,远眺崖门海,四面平畴广阔,江河交错。

  梁启超的家就在凤山下,小时候的梁启超常常和小朋友们爬上凌云塔观望家乡的风景。

  相传,有一天,少年梁启超从凌云塔回来,写了一副对联:

  凌云塔下凌云想,海阔天空,迢迢路长;

  天竺国里天竺望,云蒸霞蔚,须臾妙相。

  对联得到父亲和祖父的称赞。

  祖父本想赏梁启超一吊钱,梁启超却说想要祖父的心爱之物——祖传的一套《古文观止》。

  真是凌云壮志出少年。

  古人经常会把高耸的塔尖建成文笔状,寓意崇文重教、文风昌运,凌云塔也是如此。

  据《新会县志》记载,在凌云塔建成后的第二年,举乡丁者十三人,癸丑成进士者数人,自此文风日盛。明清时期,新会的读书人把凌云塔称作“文笔”,认为此地人杰地灵,定出文人,梁启超的成就也是更加印证了“文笔”之寓意。

  凌云塔作为“文笔”,其实是新会人崇文重教的象征,也是年轻人见贤思齐、奋进成才的动力。

  贰

  梁启超的崖山情结忧国忧民以古鉴今

  崖门位于新会南部,是珠江八大出海口之一。东是崖山,西是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又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

  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二月初六,元军发起猛攻。宋军大败,海面浮尸十余万,舟船尽焚。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蹈海,以杨太后为首的后宫眷属及大臣跟随殉国。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为代表的忠臣义士以及投海、殉国的十余万南宋军民受到历代凭吊、吟咏,任凭沧海桑田,时代更迭,不绝于篇,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崖山情结”。

  六百多年后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写道:“有当宋元之交……君臣殉国,自沉崖山,留悲愤之记念于历史上之一县。是即余之故乡也。”

  “四五岁就王父(祖父)及母膝下授四子书、《诗经》,夜则就睡王父榻,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举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津津道之。”

  据《梁启超年谱长编》记载,梁启超高祖的墓地就在崖山。每至清明,其祖父就带领一家乘舟前往祭扫。沿途经过当年宋元激战之古战场,都要讲述当年发生在此的这段历史。在梁启超心中撒下了忧国忧民的种子。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东渡日本。他曾在《新民丛报》上回答了一位读者关于崖山海面“奇石”(传说中陆秀夫负宋少帝蹈海处)的询问。梁启超说:“奇石者,崖山江海交汇处有浮石二,高各数丈,形势突兀……”

  以古鉴今,梁启超的目的就是以此提醒国人不畏列强,奋起救亡。

  因为有了民族气节和精神的存在,如今在此地建成的崖门古炮台(清代)和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成了人们抒发爱国情怀、凭栏怀古的好地方。

  叁

  梁启超与陈白沙爱国情怀一脉相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作为同乡先贤,陈白沙对梁启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白沙出生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广东唯一入祀孔庙的大儒,明代心学的奠基者。他在书舍设馆教学,培养了不少国之栋梁,为明清两代江门地区文化繁荣打下了基础。

  “士不居官终爱国”,是陈白沙的人生格言。他“少读宋亡崖山诸臣死节事,辄掩卷流涕”。在他的积极倡议下,先后在当年宋少帝行都故址之上,兴建了大忠祠和慈元庙(日本侵华时毁坏,新中国成立后重建了部分建筑)。

  梁启超于1873年出生,比陈白沙晚445年。

  梁启超自述:“吾家自始迁新会十世为农,至先王父(祖父)教谕公始肆志于学,以宋、明儒义理名节之教贻后昆。”

  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介绍陈白沙写的《登崖山观奇石碑》:长年碑读洗残潮,野鬼还将野火烧。来往不知亡国恨,只看奇石问渔樵。

  据学者章继光著作《陈白沙梁启超综论》所述,1927年梁启超在《儒家哲学》里这样介绍陈白沙:“明代中叶,新学派起,气象异常光大。有两位大师,一个是陈献章(白沙),一个是王守仁(阳明)。陈白沙是广东新会的学者,离吾家不过十余里……”

  1925年53岁的梁启超作《题白沙草书诗卷跋》:“吾家藏白沙先生真迹三通……用茅笔作狂草世所传先生书,率皆此体……”

  梁启超自小对陈白沙颇为景仰,对于其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强烈的爱国心更是一脉相承。

  肆

  梁启超与张其光一文一武美名扬

  “文有梁启超,武有张其光”,此说法在新会广为流传。

  张其光(1831—1895),祖籍广东广州府新会县双水区豪山乡。

  青年时期,他募得粤勇200人,加入左宗棠统率的水军,在浙江与太平军作战。

  后来,张其光率军平定台湾番社土著叛乱,抵御日寇入侵;中法战争时,又总领浙江海陆防务,镇海一役,大败法国军舰,立下显赫战功。

  同治七年,张其光获钦赐“振勇巴图鲁”名号。光绪元年(1875年),张其光捐银千余两,主张并亲自指导了张氏祖祠的第二次重修。

  如今,在张氏祖祠前,还立有一对清廷御赐张其光“振勇巴图鲁”名号的石华表。

  后来,张其光还受朝廷嘉奖荣归故里兴建了张将军家庙(1884年落成)。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其光病逝。

  梁启超比张其光小42岁。据学者林福杰研究,民国14年(1925年),梁启超应张其光长子(以弟弟张蓉光的次子过继为嗣子)张荫槐、从子(即侄子)张荫棠(清朝最后一位驻美公使、民国首位驻美公使)之请,为张其光撰书《清建威将军浙江提督张公神道碑铭》。

  文中写道:“启超与公生同乡井,熟闻公之行谊于乡之人……益念公之所以靖献于国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向往焉。”

  在列强凌辱的局势下,时年52岁的梁启超对张其光的功绩深为感佩:“为民捍难而不伐其功,为国安边而不竟其庸,尽伤国耻兮赍志永终,英魂不沫兮依此贞松。”

  伍

  万木草堂同乡同学意气风发报效国家

  在广州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有一间“邱氏书室”。1891年(光绪十七年),康有为租借此处,创办了万木草堂。

  在这里,梁启超有几个同乡同学,包括胞弟梁启勋(1876—1965),新会同乡陈子褒(1862—1922)、林奎、卢湘父(1868—1970)。

  梁启超自述:“吾侪之初侍先生于长兴也,徒侣不满二十人,齿率在十五六乃至十八九之间,其弱冠以上者裁二三人耳,皆天真烂漫,而志气堪绰向上……”

  梁启勋在《万木草堂回忆》中写道:“康先生讲学的内容,是以孔学、佛学、宋明学(陆王心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对列强压迫、世界情势、汉唐政治、两宋的政治都讲。”

  一天,同乡几人聚会于州府学宫“仰高祠”,骤见神龛奉祀张宏范(元灭宋之将)牌位,群情激愤。陈子褒即作讨张檄文,由梁启超声数其罪,梁启勋斧碎其牌位,卢湘父则大喊“明正典刑”,煞有介事。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陈子褒远渡日本。1899年,卢湘父应梁启超邀请,出任日本横滨大同学校教席。之后,陈子褒、卢湘父毕生致力于澳、港两地的平民和妇孺教育事业,出版了许多启蒙书籍。

  梁启勋追随梁启超,深得其信任,是梁启超在政治文化活动和料理家族事务上的得力助手。1928年后,梁启勋于青岛大学等处执教,致力于中国文学特别是词曲的研究,著作颇丰。梁启勋还“继伯兄未竟之业”,完成了《稼轩词疏证》六卷,被时人比之苏氏昆仲。

  陆

  梁启超与伍廷芳同县同乡惺惺相惜

  伍廷芳(1842—1922,号秩庸),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比梁启超大31岁,二人有两次大的交集。

  第一次是1896年伍廷芳被清廷任命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和古巴四国大臣时,极力想将梁启超招至帐下。

  梁启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伍秩庸(廷芳)苦相邀,以二等参赞相待……今日入南京,仍虑超不往,已先送装千两来矣!”梁启超因故婉拒了邀请。

  第二次是1900年梁启超到檀香山组织保皇活动时,清廷电令时任驻美公使的伍廷芳阻止其登岸或进行缉捕。内称:“梁某昔日经该使臣奏调出洋,且属同县同乡,若该使臣不竭力阻止,则是有意招致,该使臣不能辞其咎。”后因日本领事阻挠,抓捕未成。

  辛亥革命后,伍廷芳历任外交总长、司法总长、广东省长。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入永丰舰。第二天,80岁高龄的伍廷芳不顾危险,登舰看望孙中山,共商大计。

  6月23日,伍廷芳因病逝世。孙中山悲痛万分,在舰上发表演说:“今日伍总长之殁,无异代我先死,亦即代诸君而死。”

  如今,在广州越秀公园,草木葱茏之处,有孙中山所撰文《伍秩庸博士墓表》石碑、伍廷芳墓及其铜像。

  墓表写道:“文自元年与公共事,六年以后频同患难,知公弥深,敬公弥笃,谨揭其生平志事关系家国之大者,以告天下后世,俾知所模楷焉。”

  翻阅《新会历代楹联选》,梁启超挽伍廷芳联赫然在目:

  是法律家,是坛坫才,翘首斗山今已矣;

  为天下痛,为私交惜,每怀时局益凄然。

  柒

  梁启超与陈少白多次会面和谈未成

  在江门市外海街道南华里1号,有一座近代建筑。“莎萝坪”和“白园”以“白桥”连为一体,这是陈少白故居。

  陈少白(1869—1934),新会外海人。他21岁与孙中山相识,是革命党中与孙中山以兄弟相称的唯一一人。

  19世纪末,列强环伺之下,保皇与革命两党均致力于挽救中国。梁启超和陈少白分别作为两党代表,曾经多次商谈合作。

  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中回忆了他与梁启超的几次关键性会面。

  第一次是1895年,在上海。陈少白碰巧与参加会试的康、梁同住一间客栈,他主动拜访了二人:“谈了几个钟头,我才告辞而退。”

  第二次是戊戌变法失败后,1899年春,在日本。梁启超与陈少白在犬养毅寓所,彻夜长谈。陈少白回忆:“一夜的话,不外陈说合作之利,彼此宜相助,勿相扼。梁启超答应回去同康有为商量,再来答复。”

  第三次是1899年夏,在香港。陈少白与梁启超在香港酒店见面。“还是讨论那合作的事,结果还算圆满。”梁启超请当时也在香港的徐勤与陈少白把合作的章程拟好,“再等两方面通过之后,好按着执行。”后因徐勤推诿、康有为阻挠作罢。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其后的时间里,梁启超与陈少白之间更多的是在报纸上论战。

  此后,陈少白历任中国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广东军政府外交司司长。辛亥革命后,陈少白急流勇退,转向发展实业。

  1917年,梁启超也结束了从政生涯,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逝世。

  陈少白挽之曰:“五就岂徒然,公论定当怜此志;万言可立待,天才端不为常师。”

  捌

  梁启超与陈垣严谨治学大家风范

  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有一座晚清建筑。这是陈垣故居。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广东新会县石头乡(现属江门市蓬江区)人,曾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国宝”。

  梁启超与陈垣都是史学家,他们在两项学术研究上有过交集。

  一项是对于玄奘年岁及西游年份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认为玄奘“贞观三年”出游说有误,经他考证为“贞观元年”。1924年4月,他将相关论文刊发于上海《东方杂志》。对于梁启超的考证,陈垣并不同意。他在《东方杂志》发文予以辩驳。最终,“贞观三年”说得到证明,成为学界共识。

  这场论辩让人们看到了两位大师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是对于校勘方法的研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总结了五种校勘方法。陈垣加以继承和提炼,在《校勘学释例》中分别阐述为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后辈学者认为,两种校勘方法有着明显的承续关系。梁启超的是一种经验性的描述,是一种雏形思想。陈垣的是一种科学的成熟的理论。

  1929年,因王国维、梁启超相继逝世,陈寅恪向清华大学推荐陈垣为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垣以“不足继梁、王二先生之后”为词恳辞。其时陈垣已在辅仁大学任职。

  后来,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著作等身。

  玖

  梁启超与李蕙仙我唱君和,我揄君扬

  1889年,梁启超到广州参加乡试。李端棻以内阁大学士衔(后任礼部尚书)典试广东,因赏识梁启超的才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1891年,23岁的李蕙仙与19岁的梁启超在北京结婚。

  第二年,李蕙仙跟随梁启超回到了新会老家茶坑村。梁启超的祖父、父亲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只有几间房屋。梁启超的父亲把一间古书室布置成新房,让新婚夫妇暂住。这间书屋名为“怡堂书室”。

  出身名门的李惠仙努力适应南方的生活环境,尽力操持家务。梁启超回忆那时的妻子:“日亲井臼操作,未尝有戚容。”

  李惠仙得到了婆母的喜爱,“夫人愉愉色养,大得母欢,笃爱之过所生。”

  1893年,他们的长女思顺诞生在老家。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东渡日本。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李蕙仙决定让梁家避居澳门,躲过了一场灭门之灾。

  梁启超对妻子大为赞赏:“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况,并闻卿慷慨从容,词声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

  李蕙仙与梁启超共同生活了33年,生育了三个子女。

  1924年李蕙仙去世后,梁启超写下了《祭梁夫人文》。“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1929年,梁启超病逝后,与李蕙仙合葬。墓碑阳面镌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

  拾

  梁启超与伍连德启智护民鞠躬尽瘁

  伍连德(1879—1960,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市)四九。他作为总医官,指挥扑灭了1910年的东北鼠疫。伍连德还发明了口罩,是华人世界首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伍连德与梁启超是广东四邑同乡,也是老朋友。

  1911年4月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伍连德因杰出贡献被推选为主席。梁启超感慨:“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1915年,伍连德为筹建北京中央医院四处筹款。他在自传中回忆:“后来,我的老朋友梁启超先生……出任财政总长……我曾游说他从中央国库中追加拨款30000元,此外再增加年度津贴1000元作为管理费。”

  1926年9月初,伍连德到天津看望梁启超,发现其右肾被割错了。

  梁启超在给孩子们的信中说:“他(伍连德)已证明手术是协和孟浪错误了,割掉的右肾,他已看过,并没有丝毫病态……据连德的诊断,也不是所谓‘无理由出血’,乃是一种轻微肾炎……但他对于手术善后问题,向我下很严重的警告……唯一的戒令,是节劳一切工作,最多只能做从前一半……”

  然而,梁启超最终没有听伍连德的劝告,因过劳病发,于1929年1月19日逝世。2月17日,京沪两地举行了公祭。

  梁思成追述:“先君子曾谓‘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方在清华、燕京讲学,未尝辞劳,乃至病笃仍不忘著述,身验斯言,悲哉!”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诚如《自励二首》所言,梁启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文结束
附件下载开始
附件下载:
附件下载end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 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咨询热线:4000-156-001
意 见
反 馈
在 线
沟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