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人员  项目  信用
专注建筑行业二十年

三年,捧回四块“金字招牌”

所在地区: 江苏-南通-崇川区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5日
建设快讯正文

不久前,南通市海安市被授予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至此,南通在近三年中共收获四块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金字招牌”。

碧水蓝天,生态保护有力有效

初冬时节,南通长江段碧波粼粼,梵音广场附近芦花摇曳、鸥鸟翔集。各种候鸟接踵而至,摄影爱好者还拍到了阔别南通10年之久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交嘴雀。半个月前,南通首个以“江豚”为主题的城市新地标——“江豚湾”在这里应运而生。

在阡陌田野间,涌动的金色波浪、忙碌的身影、轰鸣的农机汇成一幅丰收美景。

从城市到乡野,三年来,南通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成果接连不断:2021年10月,通州区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崇川区获评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11月,南通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10月,海安市被授予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在昨天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一组数据晒出了南通的绿色“家底”:全市PM2.5浓度由2018年的41微克/立方米 降至2022年的25.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四年全省第一。2023年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均暂列全省第一。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较2018年上升45.2个百分点,长江南通段水质稳定达Ⅱ类,夏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86.8%、高于省定目标23.8个百分点。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推进全域“无废城市”“无废园区”建设。生物种数量从2234种增加到3789种,较上轮本底调查新增281种。

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南通作为国内城市代表分享绿色发展实践案例,以“一片山”“一艘船”“一座岛”为案例,向世界讲述南通绿色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制度支撑,改革创新纵深推进

生态是财富,保护见力度。

翻开《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我们看到了如下表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落实最严格土地节约集约制度;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海洋保护制度……这些“严格之最”为南通的生态建设划下了不可逾越的雷池红线。

当生态环境标准逐步提高、政策逐步强硬、力量逐步强大的时候,如何兼顾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诉求?

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率先构建四级污染防治攻坚体系,创新建立“月督察、季点评、年述职”攻坚机制,组织“三代表一委员”开展常态化督察,形成全面组织、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系统防治格局,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直以来,我们聚力深化改革创新走在前、做示范。”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炜介绍,南通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践引领区,累计启动赔偿案件1605件,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确定为部级基层联系点,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示范项目。全国率先开展工业园区定值定量管理,强化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污染物总量和浓度双控,获生态环境部肯定。全省率先探索排污总量收储和跨源使用,保障138个优质项目总量指标。

结合实际,全市各地进行多元化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崇川区探索形成“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升值溢价”“都市绿色生态圈激发经济活力”等丰富多样的“两山”转化模式,走出了“城市客厅”的“两山”转化有效路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崇川模式”。通州区对印染、化工等传统型、资源型产业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对整治无望的落后产能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可整改提升的企业,按照节能减排要求,引导其实施集约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环保技改。海安则密集推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工作举措,设立11个环保专业委员会,实现82个机关单位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全覆盖。

一系列创新改革实践,让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如虎添翼。南通在经济总量连续三年突破万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22年全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18年分别削减36%、59.3%、47.2%、84.2%。

和谐共生,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百姓最直观的幸福感。

在南通,这样的幸福感还出现在启东高颜值频现的“水晶天”,可以遥望60公里以外上海浦东“三件套”——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的轮廓。海门区蓝天一碧如洗,白云悠悠,遥望长江南岸的太仓市清晰可见,引得市民纷纷拍照,带来微信朋友圈“云”刷屏。南通日报社记者、知名摄影师许丛军,在如皋拍摄沿江风光时,江南的江阴华西村竟也出现在了画面当中。此后,许丛军将视频发到社交媒体,引来14万次的浏览量。

因绿而美,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

今年,全市20家企业入选江苏2023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获评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二;通州区减污降碳试点成效列入生态环境部“正面典型”;中国最大的LNG能源岛——阳光岛,年接卸量突破1000万吨,12年来累计外输的天然气与等热值标煤相比,相当于减排1.8亿吨二氧化碳、150万吨二氧化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南通培育全面绿色转型,“两山”成果转化显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48.1%;对化工、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407家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提升;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海安常安纺织产业园开展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国家级试点;健全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081万千瓦、全省第二;铁路和水路运输比例较2018年提高8.4个百分点。

绿色筑底,南通将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日报记者 彭军君 刘璐

开始 内容附件标签 结束 内容附件标签
相关新闻
相关文件
我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不断扩大,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步跃升——
三年,捧回四块“金字招牌”
来源:南通日报 发布时间:2023-11-25 字体:[ ]

不久前,南通市海安市被授予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至此,南通在近三年中共收获四块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金字招牌”。

碧水蓝天,生态保护有力有效

初冬时节,南通长江段碧波粼粼,梵音广场附近芦花摇曳、鸥鸟翔集。各种候鸟接踵而至,摄影爱好者还拍到了阔别南通10年之久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红交嘴雀。半个月前,南通首个以“江豚”为主题的城市新地标——“江豚湾”在这里应运而生。

在阡陌田野间,涌动的金色波浪、忙碌的身影、轰鸣的农机汇成一幅丰收美景。

从城市到乡野,三年来,南通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成果接连不断:2021年10月,通州区获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崇川区获评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11月,南通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10月,海安市被授予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在昨天召开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一组数据晒出了南通的绿色“家底”:全市PM2.5浓度由2018年的41微克/立方米 降至2022年的25.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四年全省第一。2023年PM2.5浓度和优良天数比例均暂列全省第一。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较2018年上升45.2个百分点,长江南通段水质稳定达Ⅱ类,夏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86.8%、高于省定目标23.8个百分点。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推进全域“无废城市”“无废园区”建设。生物种数量从2234种增加到3789种,较上轮本底调查新增281种。

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南通作为国内城市代表分享绿色发展实践案例,以“一片山”“一艘船”“一座岛”为案例,向世界讲述南通绿色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制度支撑,改革创新纵深推进

生态是财富,保护见力度。

翻开《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25年)》,我们看到了如下表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空间管控制度;落实最严格土地节约集约制度;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海洋保护制度……这些“严格之最”为南通的生态建设划下了不可逾越的雷池红线。

当生态环境标准逐步提高、政策逐步强硬、力量逐步强大的时候,如何兼顾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诉求?

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率先构建四级污染防治攻坚体系,创新建立“月督察、季点评、年述职”攻坚机制,组织“三代表一委员”开展常态化督察,形成全面组织、全域覆盖、全员参与的系统防治格局,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一直以来,我们聚力深化改革创新走在前、做示范。”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程炜介绍,南通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践引领区,累计启动赔偿案件1605件,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确定为部级基层联系点,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示范项目。全国率先开展工业园区定值定量管理,强化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污染物总量和浓度双控,获生态环境部肯定。全省率先探索排污总量收储和跨源使用,保障138个优质项目总量指标。

结合实际,全市各地进行多元化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崇川区探索形成“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实现资源升值溢价”“都市绿色生态圈激发经济活力”等丰富多样的“两山”转化模式,走出了“城市客厅”的“两山”转化有效路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崇川模式”。通州区对印染、化工等传统型、资源型产业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对整治无望的落后产能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可整改提升的企业,按照节能减排要求,引导其实施集约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环保技改。海安则密集推出一系列顶层设计与工作举措,设立11个环保专业委员会,实现82个机关单位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全覆盖。

一系列创新改革实践,让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如虎添翼。南通在经济总量连续三年突破万亿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22年全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18年分别削减36%、59.3%、47.2%、84.2%。

和谐共生,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百姓最直观的幸福感。

在南通,这样的幸福感还出现在启东高颜值频现的“水晶天”,可以遥望60公里以外上海浦东“三件套”——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的轮廓。海门区蓝天一碧如洗,白云悠悠,遥望长江南岸的太仓市清晰可见,引得市民纷纷拍照,带来微信朋友圈“云”刷屏。南通日报社记者、知名摄影师许丛军,在如皋拍摄沿江风光时,江南的江阴华西村竟也出现在了画面当中。此后,许丛军将视频发到社交媒体,引来14万次的浏览量。

因绿而美,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

今年,全市20家企业入选江苏2023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获评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二;通州区减污降碳试点成效列入生态环境部“正面典型”;中国最大的LNG能源岛——阳光岛,年接卸量突破1000万吨,12年来累计外输的天然气与等热值标煤相比,相当于减排1.8亿吨二氧化碳、150万吨二氧化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南通培育全面绿色转型,“两山”成果转化显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48.1%;对化工、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407家企业“一企一策”整治提升;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海安常安纺织产业园开展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国家级试点;健全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081万千瓦、全省第二;铁路和水路运输比例较2018年提高8.4个百分点。

绿色筑底,南通将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落实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日报记者 彭军君 刘璐

开始 内容附件标签 结束 内容附件标签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 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咨询热线:4000-156-001
意 见
反 馈
在 线
沟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