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  人员  项目  信用
专注建筑行业二十年

汪集:一罐鸡汤“煨”出十亿元产业

所在地区: 湖北-武汉-武昌区 发布日期: 2024年7月11日
建设快讯正文
大图区域

缩略图区域

图片附件

汤馆后厨,炉架上密密排列的瓦罐里咕嘟嘟冒着气泡,鸡汤香味远远飘散

图片附件

  商户通过直播平台推销汪集鸡汤。

一罐鸡汤,香飘武汉。

地处武汉之东、新洲腹地的汪集,汉新公路、问津大道穿境而过。武英高速汪集匝道打通了新洲链接全国的东大门。

坐拥倒水、举水两大河流水系,兑公咀、安仁湖、三宝湖三大湖泊,半山半水城中环绕。因一罐鸡汤闻名的汪集,素有“楚天汤城”的美称。

在这里,一条美食文化历史名街,见证了百年沧桑;一个承载300多年传统文化的民间技艺,孕育出年产值10亿元的全新产业链。揭秘一罐鸡汤的传承与发展,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新洲汪集。

■?一罐鸡汤,以文化之名起步

——一代人花了十多年,将“一罐鸡汤”从街边小摊送到千家万户,由一道美食传递出的一种文化,塑造出武汉这座城市的“年代记忆”

夏季的清晨,天亮得早,空气中飘荡着的鸡汤香气,唤醒着汪集街上沉睡的居民。

汪集路上的“小瑶池”汤馆后厨,万方勇和一众厨师已开始忙碌:一排排煤炉早已呼呼吐着烈焰,炉架上密密排列的瓦罐里咕嘟嘟冒着气泡,香气四溢。一旁的案板前,厨师们忙着将一只只收拾干净的老母鸡剁块、炒制、装罐。他们在为下一批鸡汤准备食材。

万方勇是小瑶池鸡汤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创办的“小瑶池”也是汪集最早一批鸡汤经营户之一。

此刻,同样的一幕,也出现在汪集街50多家打着“汪集”旗号的汤馆里。

作为一条百年古街,汪集的“汤食”文化可追溯到更早。汪集街文化站负责人叶志旺说,新洲汪集鸡汤传承300多年,不仅是武汉老字号、武汉市非遗技艺传承项目,还有“楚天第一汤”美称。相传,汪集人将每年除夕都要喝的汤称之为“团年汤”,而“团年汤”中最好的就是鸡汤。汪集煨鸡汤已有300多年历史。

把汪集鸡汤盘成生意的,是一位名叫吴冬秀的新洲农妇。

1983年,吴冬秀在她60岁那年,用自己攒下的20元钱做本,在离家3里远的汪集镇上搭个棚子煨鸡汤,开出了汪集镇第一家个体餐馆。11年后,年逾七旬的这位“吴太婆”正式租了门面、挂出牌子专做煨汤生意。此后,越来越多的汪集人开始从事煨汤生意,汪集人煨了数百年的“团年汤”成了品牌。

1999年,“汪集”商标注册,由汪集40多家本地汤馆共同使用。到2000年前后,汪集鸡汤到达辉煌时期,煤炭炉+鼓风机一年能煨出450万罐,当时的销售收入就达到1.2亿元,逐渐形成以鸡汤为主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养殖、饲料、运输、屠宰等产业同步得到发展。

在万方勇的记忆中,父辈们每天清早出摊,将蜂窝煤炉生着,用一个小鼓风机不断送风,随着火苗呼呼蹿起,瓦罐里鸡汤的香味伴随着咕嘟咕嘟声,让整条街都香气四溢。

叶志旺说:“汪集鸡汤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以茅棚、泥瓦灶为雏形的个体经济,并开始走出汪集,很快名声大振。90年代初期,汪集街上就开出100多家鸡汤店铺。”

武汉非遗代表项目制作技艺传承人汪汉生,1988年开始进入煨汤行业。在他的印象里,“从传统的‘团年汤’到现在走进千家万户的‘那罐汤’,汪集鸡汤制作的传统元素一直被传承着”。

2000年,汪集鸡汤启用了自己的注册商标——“汪集汤”,那一年,这罐鸡汤不仅获得了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还被媒体称誉为“楚天第一汤”。

上个月,汪集街道举行的2024年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大会上,规划面积120亩的汪集汤食文化产业园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眼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汪集汤年产量可达3000万罐以上,年产值可望达15亿元。

■?一个产业,以科技创新突破

——从瓦罐到易拉罐,改变的除了容器,还有创业者的发展思路,突破工艺的限制,让产品也打破了销售地域限制,品牌“插上翅膀”飞向远方

置身于临街一字排开的众多汤馆中,汪集汤业食品有限公司的门脸不算打眼。移步店内,有别于相邻店家柜台加餐桌的摆设,这家店子里陈列的却是摆满鸡汤礼盒的一排排货架。

进得后厨,一台台工业化设备向人们展示着鸡汤煨制的“现代化流程”:在走完剁块、炒制等传统工序后,接下来的流程则充满科技感:原材料被“请”进铁皮易拉罐,在流水线上完成罐体密封后,依次被送入大型压力容器进行高温杀菌并完成烹制。

汪集汤业创始人程先利说:“走上工业生产线的这个传统加工工艺,让一罐罐锁鲜的鸡汤走得更远。”

“不解决运输保存问题,传统文化永远无法形成品牌。”程先利说,在研发的过程中,他们与华中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合作建立研发团队,实现产品自动化、标准化生产。

程先利回忆,2000年前后,汪集本地一批“70后”经营户把鸡汤产业带入“2.0版本时代”——他们借助“汪集汤”品牌效应,将店铺开到武汉三镇,顶峰时期全市“汪集汤馆”超过1700家。

在程先利看来,以易拉罐为代表的汪集鸡汤,是汪集鸡汤产业发展的“3.0版本时代”。2013年前后,土鸡汤、肚片汤、老鸭汤等系列产品随易拉罐产品越来越红火。

“这是用科技‘煨’出来的全新产业模式。”汪集街道办事处主任王静说,当第一罐易拉罐装“汪集鸡汤”问世,汪集的汤业发展开始派生出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条是坚持传统,以手工技艺烹饪,以“前店后厨”模式形成汤食文化路线;另一条是走工业化生产路线,以品牌化战略打开多种销售渠道的产业化路线。

“两条路线我们都支持、鼓励。”王静表示,针对传统文化路线,政府出资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并配合休闲娱乐、文化旅游、服务性消费等多种业态,形成农文旅一体化产业链条;而对产业化路线,政府则致力培育上下游,链接水产养殖、畜牧种植、运输物流、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等企业与平台资源,形成产业链,“两条路线最终在‘美食文化小镇’这个点上形成汇合”。

“汪集汤”的火爆形成产业化集群效应,产生的经济效益明显。新洲区已经建成投产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的易拉罐汤品厂家5家,餐饮商户57家,年销售量约1200万罐,年销售额为5亿元,上下游全产业链产值约10亿元。

■?一个街区,在融合发展中蝶变

——主打“健康饮食文化”的“特色美食街区”,让农文旅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前景越来越清晰

汪集街道的档案室里贴有一幅宣传画,画上的两句话这样描述汪集片区的旧景——“风雨里路泥泞,苍穹下房低矮”。

万方勇说:“以前这里的路不好走,从汪集街到新洲城关的15公里路程,开车差不多要1个小时。”

随着新洲大规模修路建桥,推进交通建设,交通状况显著改善。

家住武昌的罗阿姨体验了一次交通改善后的“美食文化之旅”。6月15日,她带领社区20人的文艺团队专程来到汪集,“70公里的路,1个小时就到了”。

汪集街道城建规划负责人王建华介绍,以汪集为轴心,半小时交通圈覆盖武汉天河机场、阳逻港及多条高速公路,“交通的便利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吸引了大量游客”。

王建华说,从当年搭棚摆摊卖鸡汤,到建设中的汤食文化产业园,汪集过去“2小时的餐饮经济”变成“12小时的餐饮+休闲消费+农文旅经济”。

与此同时,一罐鸡汤也带动起相关产业:1000万只家禽集中屠宰交易项目产业落户,汪集汤业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玉如意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高龙科技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聚集,从“一罐汤”这条主链,延伸出“一条鱼”“一桌菜”等十条子链,汪集的汤食产业串联起全街的上千个小微市场,带动着近万人就业。

汪集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桂清华以“一条鱼”举例:从饲料、鱼苗,到成鱼、初加工、深加工,最后运输、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全部由汪集企业一条龙完成:鱼头做成剁椒鱼头;鱼骨做成香辣鱼排、蒜香鱼尾;鱼肉做成鱼丸、鱼糕、鱼面;鱼籽、鱼皮做成了腌菜鱼杂;鱼鳞则制成鱼骨粉,从而实现价值全面提升。

“‘汪集汤’现在已通过电商渠道通达全国。”今年5月23日,在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武汉加快‘三个优势转化’”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来自新洲区的发言人说,三年后,汪集汤可望为汪集带来15亿元的年产值。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何可教授认为,新洲区通过建设特色美食街区和汤食文化产业园,将汪集鸡汤打造成吸引游客的重要美食文化标志,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兴盛。这种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多元化发展,促进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

学者叶青认为,用有着悠久文化渊源的汪集鸡汤,去开启农文旅融合模式,这可成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重要思路。

附件: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 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咨询热线:4000-156-001
意 见
反 馈
在 线
沟 通